吴老太爷进城 《子夜》 教学 目 标 : 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客观地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 1. 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 2. 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体会作者的用心。 3. 学习充分利用色彩和声音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了解典型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还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 ppt1)。小说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再现。当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还拥有经历史的大浪洗涤过的经典小说。而每翻开一篇小说,我们就翻开了一页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茅盾、走近茅盾的小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解题:小说题为“子夜”,有什么深意? 明确:“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谈谈你对茅盾的认识? 简介茅盾:(ppt2、ppt3) 3.简介作品:(ppt4、ppt5) 4.简介节选部分前后情节(ppt6) 三、研讨赏析 1.小说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吴老太爷进城时沿途的情形和他的心理。 1. 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怎样的一种环境?他进城时的感觉如何? 明确: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败俗;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对上海充满厌恶和抵触情绪。 3.小说的节选部分的景物描写独具特色,巧妙地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请作赏析。 明确:采取“陌生化”的手法。分利用了色彩和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里感受。 4.“刚一到上海这‘魔窟’,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就变了! ”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以吴老太爷的口吻评论,说明在他眼中的上海灯红酒绿、伤风败俗,反映了一个保守、朽弱的封建遗老不适应现代生活,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 5.吴老太爷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讨论、明确:腐朽、保守、脆弱的封建遗老形象。 四、探究升华 1.上海繁华的街景,只会给吴老太爷带来极大的视觉和精神刺激,一下子就患脑溢血而死。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深意? 讨论、明确:充满了象征意味。吴老太爷和他所读的《太上感应篇》是一种符号,代表了封建腐朽势力,他们与新兴资产阶级以及现代文明是尖锐对立且格格不入的。吴老太爷一到上海就因受不了刺激而一命呜呼,正如一具封建的僵尸,一见空气就风化了——上海这样的现代社会像是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的地方。作者借此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力量的强大。 2.我们该怎样评价吴老太爷对上海这种现代都市给他的刺激?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吴老太爷抱以怎样的情感吗? 讨论、明确:(ppt7展示对王国维的评价)吴老太爷代表了封建腐朽势力,他惊慌于一种城市文明对封建农耕文化的强大冲击,他死于一种精神的和文化的“水土不服”。他是时代的一个记忆符号。 作者的情感:否定与同情并存、批判与悲悯交织——作家的社会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子夜》,走近了在半封建半殖民统治下畸形繁荣的大都市上海,走近了那个衰朽不堪、被新兴都市文明撞击得粉身碎骨奄奄一息的吴老太爷。或许,吴老太爷作为旧时代的符号要不可避免地被历史的洪流吞没,但茅盾的文学所闪耀的光彩却依旧在那条叫做历史的河流里波光粼粼! 六、迁移训练(任选一题): 1.在猪八戒、阿Q、别里科夫、繁漪、赵伯韬中任选一人,试用审视的目光加以辩证地写一段评论性的语段,要求:句式工整,语言优美。(200字左右) 2.上海繁华的市景,给吴老太爷极大的视觉刺激。在这样的刺激下,他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请发挥想象,作合理的描述。(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 吴老太爷进城 《子夜》 吴老太爷 城 腐朽、保守、虚弱 光怪陆离、伤风败俗 封建遗老 现代文明 脆弱 强大 (精神和文化的“水土不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4345fe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