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寻求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师的工作主体并非是单纯的课堂、或者单纯以学生为对象。愚以为,教师工作主体是自身的教育行为,至于教育行为的好坏得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俗话说,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那是不是教育工作者就没有普遍规律可循?恐怕不是如此。凡事都有客观规律能够寻找和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焦点。教师成为研究者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被世人所注重,就在于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职业更具有专业性 教师从事研究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性。美国学者奥尔森指出研究需要倾听教师的意见,支持教师研究者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长期以来,从事实践的教师和实行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形象,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形象的区别导致高度层级化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总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教师仅仅被动地听从管理人员、课程论专家、教科书编纂者的指导,而他们自己的意见则无足轻重,他们的形象毫无专业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家霍林斯沃斯、米勒和拉泽则表现得更为激进。他们认为教师这个群体受到了压抑与控制,需要效法女权运动,像解放妇女那样解放教师。他们提出把教师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能够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水平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 这些对教师研究的重要性的评价是贴切的。如果仅仅依靠改善待遇与住房等手段提升教师的地位与声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己行动起来,树立科研的意识与态度,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才能改革职业形象,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尊敬与羡慕的职业。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使课程改革更有成效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括很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观点的转变。所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所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升教师素质,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等待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实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如果不把教师放在这样一种地位上,任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只能流于空谈。所以正像奥尔森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取得最后改革的最好的道路。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师教学专业更生动更科学 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相关,教师能够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能够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能够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9f0786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