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时间:2022-12-07 08:2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写作背景: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作的诞生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毛泽东十分赞赏司马迁的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对司马迁的这段话,毛泽东曾经感受极深, 广为宣传,是因为如他本人所说:“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他曾受到过错误路线的压制排挤,被贬职靠边站过。抗战初期,他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发愤之所为作也”。说《实践论》是“发愤之作” 那么“愤”从何来呢?那是因为当时 随着王明 “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这些喝过苏联“洋墨水”的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诩,鼓吹“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指责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 “右倾机会主义”等等,最终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造成重大的损失。除此之外,缩小,最后丢个精光,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心痛、愤怒,却无能为力。直到19351月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央的错误领导,确立他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才使党和红军有了转机。“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鄙视、讥讽,毛泽东没有忘记。 他到处找马列的书来读。甚至在长征路上,他患病躺在担架上还在读《反杜林论》。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有了相对安全的环境,读书条件显著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多。为了批判王明们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他自感“我的工具不够”“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 而以哲学研究为主”。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著作和有关读物, 泽东都找来读; 在延安没有的,他写信请在“外面“(即国统区大城市)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在 1937 5月出版后,毛泽东收到作者寄来的书,读了很高兴,认为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并把它推荐给抗日军政大学。他对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评价也很高,读后还作了3000 字的详细摘录,写信对艾说,这“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除此之外,他还读了大量的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为他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经过认真准备后,1937 4 月, 应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去给学员们讲授哲学 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共讲了 100 多个小时。毛泽东在抗大讲课的稿子,由红军总政治部把提纲整理出来,经他本人同意,油印发给了学员。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最早油印本封面注明的时间是“1937 9 月印”《实践论》 是这个《讲授提纲》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 的最后一节。



主要内容:《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 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经典名句:1.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3. 人们经历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与外界规律性,人


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4.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5. 概念同感觉,不单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7.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8.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9.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c385e0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