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华丽转身——“万以内数的认识”前后对比教学赏析

时间:2023-01-11 00:0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生为本”的华丽转身——“万以内数的认识”前后对比教学赏析

作者:潘红霞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3



一年前听过市级骨干教师陆惠香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公开课。近日,有幸再一次聆听她执教的这一课。如何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个、十、百、千与万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逢十进一”的数学规律,这一次,陆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她的课堂,让我们领略到她从“繁华”到“朴实”的转身,从“教”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从生活中来又运用于生活的相互印证。沿着她一年来的课改痕迹,我们感受到她对数学对学生和教学的思考在不断深入,逐步地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回归数学教育和教学本源的数学课堂。

以下是在上课伊始的片段:

1. 上节课给大家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比较大的数。(找两三个学生说)

2. 你们做了调查,我也调查了一些数据,咱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二(2)班一共有52 学生,二(1)班一共有48 人,我们二年级8 个班一共有423人,学校一共有2786人。

3. 看看老师的钱包里有多少钱?1500 元由几个百组成?由几个十组成?怎么数?怎么读?

对比陆老师在一年以前的同类公开课,她曾经用多媒体展示“南京长江大桥桥长4589 米,八达岭长城全长6700 千米等等”。但这一次,陆老师由“繁华”到“朴实”,她并没有将学生的目光引到遥远的南京或者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而是就地取材关注身边现实的数学,在学生“看得见”或“触手可及”的地方建构知识,发现“大数”的影子和奥秘。这样一种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环节一直是陆老师的优势。这一次,陆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给学生出示一些拓展练习题,而是以学生自编儿歌、同桌互考、画线记忆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获得“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让教学体现出一种增量。

1. 让学生合作编儿歌:“两数比大小,先把位数找;位数多的大,位数少的小;位数相同时,高位大的( ),高位小的( );高位相同时,依次……”

2. 学生互相出题考查对方,陆老师要求学生互相出几个中间有0 或末尾有0 的多位数,让学生共同查漏补缺,共同提高。可能有的学生在一个数的中间连续有几个0 的情况下读了多0,或者把末尾的0 又读出来了,同桌或伙伴一定要及时指出来,课堂充盈着互帮互学的气息。

实践证明,合作编儿歌,不仅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儿歌,整堂课的知识得到总结和巩固。当然,陆老师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一点一滴向前推进,先出示一部分儿歌:“两数比大小,先把位数看”,然后一层层深入,一步步递进,当学生停留在“位数”上不动时,陆老师运用“助产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高位相同时,依次看哪一位?高位相同时,你还有什么方法比较大小?”等类似的启发和点拨,真正做到了“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


随后的“互考同桌”仍然渗透了这节课一贯的教学思想,即“以学为中心”“以生为根本”。我们看到,课堂上她有意识地弱化自己“扶”的力度,而强化“放”的力度,强化生生合作探究的力度,让“生生互动”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这,正是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本文为2017 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低年级数学生活化》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499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韩正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d82ec9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