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关于欣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有如下的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和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同时,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海燕》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文中通过以象征的手法塑造的海燕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同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海燕》之所以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这个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的语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而且学生受到年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去体味本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海燕》的结构特点:《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我把通过象征手法体味作品深刻的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学习海燕笑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象征手法体味作品深刻的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海燕笑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预设时间3分钟) 1、大家看一看这首诗——《竹石》,有没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写竹子的诗。在这首诗中,作者真的仅仅是在写竹子吗?竹子象征了什么呢? 2、这种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抽象的事物、思想或情感的手法就是象征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象征的作用:一个是含蓄委婉的表达,另一个是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出来。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样是运用了象征手法的一首散文诗——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 二、作家作品(预设时间2分钟) 1、高尔基,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他,请同学们齐读。 2、《海燕》是高尔基写得“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海燕》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完成的呢? 3、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象征手法把当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表达了出来。那作者到底想借海燕来说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曲颂歌吧! 三、朗读课文(预设时间10分钟)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四、合作探究(预设时间20分钟) 1、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先后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呢? 2、在这三幅画面中,海燕的表现都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海燕呢? 3、海燕对暴风雨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4、课文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5、我们生活中的“暴风雨”都有哪些呢?你打算怎样面对这些 “暴风雨”呢? 五、拓展生活(预设时间8分钟)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根据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选取大自然中的一种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六、回顾总结(预设时间2分钟)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阳光照耀,又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对我们人生路上的“暴风雨”时,我们也要有笑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七、板书设计。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反革命者) 海燕(革命者) 海鸥、海鸭、企鹅 (不革命者)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听说读写的多层次训练,多边互动,使学生体味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了笑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这样更有助于发散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生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a1e57c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