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歧义句例释 什么是歧义?就是语言文字的两歧或多歧的意义。由于谈话人谈话的场景、谈话的内容、语气、语调、语态、停顿、重音、语法结构、修饰对象、词性以及听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对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范三畏《汉语修辞艺术大词典增补》把它列入修辞,并给它定义-“歧义”;于对话中巧用词语意义之要素,造成临时误解而生歧义,即“错会”。在日常生活中歧义时有发生,有时,歧义会造成语言的幽默诙谐,但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误会、不愉快,甚至麻烦。例如: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用平和的陈述语气表达,且有停顿。意思就是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很显然菜已经买好了,你只管上楼做饭,别的用不着考虑。) 用命令的祈使语气表达,你就得先去买菜,然后再上楼去做饭。如果听话人表达的是第一种意思,你听到的却是第二种意思,你偏偏又去买了一大包菜回来,结果家里的菜堆成了山,人家训斥你几句,你很委屈,于是就去争执,结果闹得很不愉快,将要找人评理,那种窘状,可想而知。 下面就我们搜集的例句加以解释: 例1: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表示因衣服没有按时做好而怨愤不平。做的衣服有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说话者要么替别人取衣服,要么是取自己的衣服。如果听话人是做衣服的(裁缝)他要认真起来,恐怕就有了麻烦。 另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表示舒缓的成述语气。表达是:说话人去取妈妈的衣服,结果衣服还没有做好,有一种白跑一趟的遗憾)。 例2: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一种理解:父亲是手术大夫,他正在负责做一个手术。 另一种理解:被开刀者是他的父亲。如果说话人说的是前一个意思,听话人却理解在了后一个意思,这样就造成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有时冷不丁会吓人一跳。 例3: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英雄母亲生动感人的报告。 一种理解:母亲就是英雄;母亲、英雄是同位语,母亲讲述的是自己的感人经历。 另一种理解:母亲是英雄的,她讲述的是儿子的感人事迹。 例4:我要借朱红两本书。 一种理解:我要借给朱红两本书,书有可能朱红看。 另一种理解:我向朱红借两本书,借来的书我看(或者给别人看)。 例5:小张和小刘是两个学校的学生。 一种理解:小张和小刘不在同一个学校。(“两个”修饰学校) 另一种理解:小张和小刘是同一所学校的两个学生。(“两个”修饰学生) 例6:他正在教室里考研究生。 一种理解:他正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此时他可能正在答卷。 另一种理解:他正在考查(或者监考)研究生。 例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一种理解:你说,不过他也得说。表示允许让他说,语气较委婉。另一种理解:你说不过他,也得说!表示命令你必须说,口气比较强硬。 例8:上午八点半班干部招开了讨论会。 一种理解:班干部是讨论会的组织者,参加讨论会的不一定都是班干部。 另一种理解:班干部是讨论会的参与者,他们是被召集来开会的。 例9:我知道你也认识他。 一种理解:我知道(明白):你也认识他。 另一种理解:我知道你,也认识他(你和他我都认识,但我更了解你,他只不过是认识而已)。 例10:下午四个工厂的代表要来参观,请你接待一下。 一种理解:来自不同的四个工厂的代表要来参观。 另一种理解:来自一个工厂的四个代表来参观。 例11:他这个人谁都认识。 一种理解:他这个人没有人不认识他。 (意思是认识他的人很多,谁都认识他,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他。) 另一种理解:他认识的人很多,没有他不认识的。 这两种理解都带有夸张的意味。 例12:捡垃圾的打扫垃圾的已有六个行凶者被收容。 一种理解:捡垃圾的和扫垃圾的人员当中,其中捡垃圾的六个是行凶者,已被收容。(也就是说行凶者全是捡垃圾的) 另一种理解:被收容的六个行凶者中有捡垃圾的,也有打扫垃圾的。 例13:我的房门没锁。 一种理解:我的房门没有安装门锁。(锁是名词) 另一种理解:我的房门已装了锁但没有锁上(锁是动词) 例14:饭热菜不热。 一种理解:饭是热的,菜是凉的。(表示他对这种待遇有点不满,或者他用随和的语气回答了对方的提问。) 另一种理解:饭可以热一热,菜就不用热了。(表示说话人随和的吩咐对方怎么做) 例15:张三连他的邻居也骂。 一种理解:张三甚至骂起邻居来了(别人没有料到)。 另一种理解:邻居也骂起张三来了(出乎我的意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b026f7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