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鼓随笔 上海四平中学 中预一班 徐文雅 周三放学回家,我告诉虹姨:“老师鼓励我做好乐队指挥的同时可练习击鼓,争做一名后补击鼓队员”。 虹姨对我的话没什么反映,仍低头忙她的琐事。 周四下午放学回到家,只见一只崭新的钧鼓摆在书房的钢琴前。光洁的鼓面像一个大大的园镜,为书房增添了几许光彩;朝天、面地的两个鼓面被15厘米宽的黑色鼓皮紧紧拉为一体,8根螺旋棒等间距地护卫着它,像忠于职守的调琴师一刻也不分离。意志如坚的三角钢铁架,像明星捧月似地簇拥着一根粗粗的钢棒;傲骨的钢棒上安装了2个调节片,下面一个是负责高度升降的,上面一个是负责鼓面平整、倾斜度的。纵观全局,整个钧鼓的设置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方便击鼓人的时代主旋律精神。 我看着放在三角支撑架上的钧鼓,仿佛看见外滩耸立的3根无比坚强的大石柱,那是上海工人阶级为新中国建立抛洒血骨、牺牲自我的英雄纪念碑啊!我抚摸放在三角支撑架上的钧鼓,仿佛追思那年代已久的“三次工人大爆动”的红色历史,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啊!我槌击放在三角 支撑架上的钧鼓,仿佛通过气息、气韵、气势慷慨激昂的敲击把握,告慰先烈们:我爸爸是工人后代,我妈妈是普通工人,我一定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安康努力学习、踏实做人、永葆“勤劳和坚韧、执着和坚强、牺牲和奉献”咱中国工人的本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b0853510661ed9ad51f3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