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实践

时间:2023-02-11 17:2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术性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实践

作者:蒋小双 张博均

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16

【摘要】学术性著作的阅读是一个难点,也是课外阅读自我提高的一个重点,整本书阅读学术性著作可以拓展眼界、丰富知识,为议论文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培养思辨能力,构筑思维的结构层次和优先秩序。 【关键词】学术性著作;整本书阅读;逻辑关系;论证思路 一、学术性著作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学术性著作不同于散文、小说或者新闻,它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或者学术领域里更深入、复杂的问题或者现象而写作的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学术性著作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就拿《乡土中国》来说,一是专业性阅读,作为同行,因为自身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明晓一些基本的概念,对作者在原有概念上的引申能快速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所以读起来比较轻松,也能快速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是非专业性阅读。这种阅读并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学术性著作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想让阅读者拓展眼界,充实相关的知识,培养思辨能力,尤其是在其中找到论证的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譬如《乡土中国》为了引出一系列的乡土社会里的特殊结构和秩序维持手段,作者层层铺垫,先确定了一个最核心的概念——熟悉人社会,因为是熟悉人社会,文字成为多余,甚至语言也简单化,所以文字下乡会遇到阻力;因为是熟悉人社会,礼治是最好的选择,而礼治占主导,所以法律在乡土社会里成了多余,法律下乡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甚至成为扰乱社会既有秩序的负面因素,也因为是熟悉人社会,长老权力成为乡土社会的日常。可熟悉人社会这个概念并不是直接被抛出,而是由对乡下人的蔑称说开来,没有流于概念对概念的干瘪,读起来趣味盎然。而说到拓展眼界、充实相关知识、甚至构筑自己思维的结构,这确实是阅读学术性著作的优势,一般的散文、小说、新闻甚至碎片化的视频多是二维平面的,都缺少这方面的功能。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为我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层次和优先秩序提供了可能。

二、学术性著作整本书阅读的粗读和细读

关于粗读和细读,专业性阅读就不讨论了,主要讨论非专业性阅读。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由于之前接触的少,对相关的概念和该学术领域的前沿状况了解不多,所以一开始可以选择细读,这里的细读并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地去弄懂,而是一篇一篇看下去,可以不求甚解,只是凭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有限的社会经验去感知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大堆相对枯涩的文字和概念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点,只有不放过每一段,才能对作者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有认


知。这种沉浸式的阅读可以在某些时刻激活自己的灵感和生命体验,我们之前无法弄懂、解释不了的现象或者困惑会豁然贯通,而这种学术性著作提供的解读深度是一般的文章无法达到的。

接下来,在第一遍细读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精读、跳读,对自己已经看懂的内容直接跳过,感兴趣又没有弄懂的内容再进行细读,只有把作者想要表达的命题基本读懂以后才能去试着理顺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才能看懂作者所构筑的这个体系以及这个理论体系对现实的意义。

三、理顺命题和论证思路之间的关系

学术性著作的主要目的是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科所关注的内容提炼出命题,并且用已有的结论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实践,在具体的社会应用中获得价值。对于非专业性阅读,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除了关注该学术著作的具体价值,更有意义的是理顺命题和论证之间关系,学习它的论证方法,为我们写作而用。

第一,费孝通先生在论证差序格局时,以这个乡土社会里最普遍也最容易被中国人感知的词作为引子,发现中国的并非完全的个人主义,如果一个社会完全由个人主义去维持是不可想象的,乡土社会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来扩散自己的社会关系、审视自己的社会地位、衡量自己的得失。

第二,由而导出一个群己的关系,在划分群己这一块,分出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并以团体格局作为标本,以比较社会学的思路来描述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这种对比和反衬的论述方法在写作时完全可以借鉴。

第三,在引出一个命题以后,给出明确的定义,随后继续丰满这个命题。西洋社会的家是一个有明晰概念界限分明的团体,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却可以因为自己的需要而随意扩大和缩小。中国乡土社会的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的由来是由特殊的文化决定的,在这里费孝通先生引用《论语》的相关论述,并且将这些论述放在社会学里加以解释,让传统的儒家文化获得了现代社会学范畴里更系统的诠释,让我们看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甚至给我们彻底读懂《论语》和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明晰的路径,这是引用论证的至高境界。

第四,在论述礼治秩序这个概念时,费孝通先生由法治和人治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入手,先澄清法治的概念,进一步指出纯粹的人治是不可能的,社会不可能完全由掌权者的个人好恶来维持,更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第五,在论述无为政治这一命题时,费孝通先生由中国乡土社会的纵向——朝代更迭、国家疆土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象入手,明确了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生产剩余,无法支撑横暴权力的欲望,为了维持统治,横暴权力自觉或不自觉地退出乡土社会;


在横向上同西洋社會相比,乡土社会是一个低分工的社会,这种基础上无法允许同意权力行,所以中国乡土社会由长老权力来掌控,长老权力又是一个和习惯、传统以及文化息息相关的力量存在,所以表面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似乎是无为的。 四、着眼于自身,发现该学术论题的现实意义

学术性著作的写作一定是针对某种现象或者问题,给出理论性的解读,并在定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构筑相关的理论体系,以期给现实中的困境以出路,并引导未来的方向,甚至有某种预知。《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学专著,他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从各个方面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既有历史沿革,又有当下状况,既有应该从何入手的明确提示,又有在社会转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乡土中国》里的许多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我们这个社会,譬如礼治秩序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已经很难再有生存的空间,可新的秩序也远远未达成熟的状态,人们的心灵依然处于失序的状态而显得无所适从。

学术性著作比一般的阅读物要深刻得多,一些经典学术性著作又往往有穿越时空的透彻力,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从至深的理论上规范着每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J].语文设,201914.

[3]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

[4]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三联书店,2017. [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陈占江.别梦依然绕故园——《重读乡土中国》[J].社会学家茶座,20132. (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中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5d94b0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