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2)

时间:2023-02-18 00:2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①个体对文化的适应。表现为从最初的文化冲击转变为对文化的思想方式、行为模式的认同和采纳,是心理适应的积极结果。②两种文化的融合、替代。在两种文化交流过程中各自改变、导入对方文化因素,并与本文化中的相应因素发生融合、替代等的过程。

亚文化(subculture):亦称“集体文化”“副文化”。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是总体文化,而与它相对的社区和群体文化则又是亚文化。研究亚文化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环境(micro-environment):与“宏观环境”相对。个体直接生活在其中并对个体起直接作用的具体社会环境。在微观环境中,人际接触的对象或重要他人对个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宏观环境(macro-environment):与“微观环境”相对。个体所处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大众传播手段。如,一个人所在的国家,所属的民族、阶级、职业、宗教团体,以及所接触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均属于宏观环境。是苏联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从他人处获得新信息,形成行为或态度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与模仿、通过所受奖惩而习得社会行为。既包括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包括其他阶段和场所(会环境):中的学习。伴随个体的一生,贯穿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及形式与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阶层及环境紧密相连。

模仿(imitation):依照别人的行为样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仿效,做出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或行为。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模仿现象,但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机制不同。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常借助于模仿。儿童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他人的举止或言行,模仿在儿童的社会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模仿律!(law of imitation):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用以解释一切社会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概念。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在一般情况下,模仿的速度与趋势按几何级数进行,一经传递便很难与原形完全相同。基本规律有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和优先律。下降律指下等阶层具有模仿上等阶层的倾向;几何级数律指时尚、谣言等以几何级数的增长方式扩散;优先律指人们优先认同本土文化,而非外域文化。每一模仿都经历了往复、对立和适应三个过程。

社会治疗(sociotherapy):强调社会环境和人际方面而不是精神内部方面的治疗方式的总称。通过社会接触和人际交往而实现。

社会技能(social skill):实现有效的社会交往所必需的各种技能的总称。包括言语沟通技能和非言语沟通技能。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反馈等学习获得,使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


能有效且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强化社会交往中的社会性;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其表现受到交往参与者的特征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年龄、性别、声誉都会影响人的社会技能表现。不同学者对社会技能作过不同界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技能训练进行了诸多研究。

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个体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来自社会知识、涉世经验的积累,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协调和处理能力。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技能。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他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三种,认为政治、销售人员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在一定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各方面联系的总和。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思想关系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其他社会关系,它们构成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关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代际关系(generation relation):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社会范围内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关系。际差异产生代际关系。

代沟(generation gap):亦称“代差”“代际冲突”。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态度、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和心理隔阂。美国学者M.米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封闭的传统社会,由于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处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而基本不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隔阂才明朗化并日益深刻,直到难以弥合。两代人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常常产生矛盾与冲突。已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青年学科的重大研究课题。

不公平关系(inequitable relation):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在认知判断上形成的或实际存在的所获结果与投入不相等的关系。在不公平关系中占优势的一方,总是尽力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处于劣势的一方总想扭转劣势,他们或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判断,或是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措施,减少投入或获得更多结果。不公平关系在社会中随处可见,、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地位(status):亦称“身份”。人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等级。可指相对于社会或群体层次里其他人而言的权力、特权、威望等,也可指衡量一个人是否满足社会期望及其人格特质是否得到社会群体承认的特殊尺度。同一个人在不同群体中的地位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其间的差异是个体产生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会导致个体不一致的行为方式。

地位象征(status symbol):表明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直观标志。如语言、服饰、礼节、姿态、交通工具等。通过这些标志,个体或群体可更好地认识交往对象的特点、本质特征,更便捷地了解彼此的地位,采取更恰当的交往方式。在阶级社会中,会成为社会等级的代表物,统治阶级常利用它来强调社会等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af4321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