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感人至深。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题有深刻含义:课题‚伯牙绝弦‛有两层含义:一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向世人宣告从此不再弹琴了。二是告诉世人我的知音唯有子期。课题是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文章中也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和高山流水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凄美的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伯牙绝弦》的故事千古流传,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是中国文人对于知音、友谊的诠释,文章不过短短七十七个字,却表现出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令人神往,断人愁肠。于是文章的点就在那‚知音‛二字。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江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胸怀,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所以,此乃知音。那从哪些方面具体看出来呢? <1>知音--对音乐的相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必得之‛ 试想一个贵为晋国大夫,当世的文人雅士,属于‚士‛阶层,而一个不过是山野村夫,乡间隐樵,两人相处不过短短数日,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死之交,演义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是什么?——是音乐,是音乐打破了高低贫贱,将两颗同样高贵的心相连;是音乐跨越生死,令身为艺术家的伯乐竟不惜‚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知音不仅仅是子期对伯乐的相知,伯牙对子期的痴心。而是子期、伯牙;伯牙、子期对音乐的共同‚相知‛! 伯牙与音乐相知 :文章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没有这伯牙的善鼓,何来子期的听之。那么伯牙的善鼓表现在那里呢?仅仅是擅长,善于弹琴上吗? 解读这句话我读出了两个层面的意思: 1.第一层:高超的琴技。如子期所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不但能鼓出高山之势、流水之音(若泰山、若江河),而且还能表现出山之巍峨、高远(峨峨兮);水之浩淼、澎湃(洋洋兮)。真是琴技高超呀! 2.第二层:非凡的创作。可细细说来我们不难发现,文中不说‚伯牙鼓琴,鼓为高山‛,偏偏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不说‚鼓为流水‛而说‚志在流水。‛为何用这‚志‛字,不用‚鼓‛,伯牙的善鼓只是琴技高明吗? ‚鼓‛弹奏,拨弄也,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志‛是意志,心意,心之所念,是一种创作。伯牙心之所念,必手而得之,操琴创作到了一种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界。文本中,一个‚志‛字就让我们体会到,伯牙的超乎寻常的艺术创造力。试想伯牙就要用着抽象的,无一凭借的‚虚‛‚无‛的音乐去描摹高山流水,去幻化出山中涌动的层云,林中流动的山涧,浩淼的江河,清冽的山泉,去表现胸臆中所被唤起的情调、感想,及脑际所浮起的思想这是何等的神奇!‚心向往之,乐便叙之,手既鼓之。‛善哉,音乐之玄妙;善哉伯牙创作之神奇,难怪子期感念这音乐的精深、闳大,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与音乐相知:那么作为一介布衣,山间樵夫的钟子期,他的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从子期的角度我也读出了两层意义 1.第一层:子期对音乐形象性的鉴赏能力。音乐 是‚抽象‛的。 面对着伯牙有心淌出的抽象的‚纯音乐‛,既无‚标题‛,又无介绍,作为陌路人的子期居然能听出这‚弦外之音‛——‚若泰山‛,‚若流水‛。伯牙音乐中所传递的信息,在子期的胸中引起了响应,共振,音乐就‚活‛了!2.第二层:子期对音乐细节个性的鉴赏能力。子期不但能将‚音乐形象化‛,而且他对音乐还能敏锐地‚看到‛音乐的个性与细节。 子期不但听出音乐所表达的高山流水,更能从乐曲中听出山之情貌‚峨峨兮‛,水之情态‚洋洋兮‛。可见子期具有非凡的‚音乐视觉‛。 正是由于伯牙有着如此非凡的创造才能与演奏技能,才能创作出如此气韵相生,意境悠远的《高山流水》。也正是因为子期有着如此精深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听懂这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他们的相识是建立在对音乐共同的相知之上。 <2>知音--对心灵的相知。伯牙真有必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再鼓‛吗?须知,伯牙、子期相聚不过数日,两年后伯牙再去寻子期,方知其早逝。况且伯牙是一代琴家,必视音乐为生命。为谢知音、为何非碎琴断弦不可。看来伯牙、子期之相知不仅仅停在这对‚音‛的相知上。正如文中所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这‚必得之‛三字我们可以看出钟子期对伯牙音乐的感受多么入微准确。正如上文所说不但听得出形,还能辨出情貌,无论伯牙鼓出何音,钟子期必能明了。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不说‚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而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请看这‚念‛字,下为一‚心‛字底,系心中所思、所想,乃内心的独白!子期所得之的不仅仅是对伯牙音乐的了解,不仅仅是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明月等。而是越过音乐,触及到了伯牙的内心,这表面的知音后其实深藏着子期对伯牙的知心!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的心意只有子期才能明白!这才是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不点自通的真知己呀! 2、 从语言表达上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字精练,意义深远。本文具有文言文特有的特点。全文只有七十多字,却完整地向我们介绍了伯牙与子期相识,相处,生离死别的过程。可谓字字珠玑,用精练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 (2)一字多义,多字同义现象。一字多义:文中四次出现了‚善‛ 这个字,但表达的意思不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为擅长,喜欢。‚善哉‛中是好的意思。多字同义:文中‚志‛‚念‛都是想的意思。此处应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奇妙。 (3)对仗的句式。文中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是:‚艺术的魅力‛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有关艺术的专题原来有所涉及,但由一个单元的形式出现是第一次。本次专题有关音乐、绘画、戏剧等,原来有所涉及的有四年级上册的对祖国古典建筑的颐和园、长城等。另外,个别课文也对一些艺术领域有所涉及,如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等。在六年级下册也有对民俗艺术的介绍。《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有关友情的文章我们之前也有所涉及。如三下的《她是我的朋友》 六上的《少年闰土》等。 2、训练重点的位置 (1)学习作者叙事时展开想象和联想,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联想自然的融在一起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的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做到学习作者叙事时展开想象和联想。这一训练重点在三年级就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泡泡语中提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通过边读边想象来体会小学的美丽祥和;在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自然奇观‛这一专题里提出‚读文章,想画面,体会作者感情‛通过四篇画面性很强的文章,引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是展开想象和联想读的基础。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明确提出:读这样的文章就要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用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对展开想象和联想读的提升和发展。本组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作者叙事时展开想象和联想,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联想自然的融在一起的。可以看作是‚边读边想象的‛进一步巩固、发展和运用。 (2)抓关键词体会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三年级时我们学过‚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为以后五年级‚抓关键词体会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一训练点打基础。含义深刻的句子后发人深省,或激励人心,或令人回味等等。由此明确,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首先要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运用或抓关键词,或联系实际,或对比阅读等方法来理解。本次是对这一方法的进一步巩固、发展和运用。 (3)课后练习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侧重于积累,引到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熟读才能成诵。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 【学情分析】 一、 相关的已知领域 1、部分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一些了解。 2、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内容、抓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动的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3、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在本组学习之前,学生已有初步认知积累。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相关的未知领域 学生对俞伯牙,钟子期了解不够,可以通过可下查资料解决。 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不够。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理解等。 三、相关的难知领域 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理解知音是学习的难点。理解子期听出的不仅仅是高山流水,而是伯牙如山的高远志向,如海的广阔胸襟。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读文,搜集了解伯牙绝弦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一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c5ee68b307e87100f6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