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学习理论与社区交往的互动关系 作者:常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9期 摘 要:社区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以华师石牌校区某学生为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该学生社区交往与社区空间满足感的形成过程,并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阐释个人与环境存在互动关系,即二者同时决定了个人的社区交往空间布局。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社区;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7-02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社区交往。总的来看,社区的概念多从地域、人口和社会互动三个方面来界定,概括地讲,社区即指生活于同一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居民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是社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征[1]。个人与其所在的空间关系可以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个人成长的独特性与空间安排的特殊性。班杜拉将认知、行为、环境结合起来看待社会学习,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环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三方面的观点。本文只重点研究环境交互作用和自我效能对社区交往空间布局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心理学界对人的行为认识主要有两种的观点:行为主义强调人的行为由环境因素决定,人本主义倾向于个人因素决定。班杜拉不赞成这两种看法,他认为个人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是独立于行为之外的[2]。个人认知与环境共同决定个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会改造个人的认知和周围的环境。另外,大学生对于其能否控制、影响其生活环境的结论是通过对自我效能的评估得出的。自我效能,实际上是一种生成能力,它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服务于多种目的[3]。它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学生社区交往空间的布局最终有赖于自我反思,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效能的形成。 下图为某同学华师石牌校区社区交往布局图。 下表是该同学的社区交往空间分布次数与时长比较表。 一、校园社区交往空间转变三部曲 (一)学习 大一时该生的活动范围比较有限,一般滞留在东区宿舍。后为提高学习效率常去课室自习。由于课室占用情况严重导致该生将自习地点转移到图书馆。用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读为:认知上,该生比较重视学习;行为中,该生在课室自习不便,同时又常需借阅图书;环境上,图书馆资料丰富,空间充足,自习舒适。该生在学习空间选择上产生的自我效能有两个方面:成败经验,该生在课室与图书馆之间辗转体验,亲身对比两地的环境后发现选择去图书馆更为有利;替代性经验,该生听取了他人关于图书馆自习室环境较好的意见,亲身经历后发现事实如此。 (二)消费 生活消费:大一时,该生的校内消费主要集中于离宿舍较近的东区,后转移到西区。这种交往空间格局的形成解释如下:认知上,西区超市物价较低且质量有保障,适合采购食物;东区市场价格可议,适合采购日用品;行为上,该生一般在下课或自习后选择距离较近的西区进行购物;环境上,西区的道路较东区安全,路面平坦,有街灯照明。饮食消费:该生就餐地由陶园转移到沁园,几乎未涉足西区雍园食堂。认知上,该生由追求快键、实惠转为饭菜的营养可口和就餐环境的舒适;环境上:陶园距离最合适,开放时间长,容量大,沁园饭菜可口,就餐环境较好。以上因素使该生形成了就餐在东区的格局。 这种稳定的消费空间的形成,从自我效能角度来分析:成败经验,该生大一时在雍园(西区)的就餐效果明显较差;替代性经验,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感染使该生的一些行为得以改变,如与该生结伴就餐的同学对其喝汤习惯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一时,该生的人际圈主要集中于宿舍附近。文科类是该生社团活动地,在这里该生可以与不同部门、专业、年级的人一起交流,但是仍然局限在本学院内。大二自主选课开始以后,该生与其他学院的同学进行了接触,但持续时间仅为一两节课,课后没有更深一步的交往。这是因为合作任务一般是短时性的,不同专业同学的上课和住宿地有极大的差异,没有密切的相关利益,无交往的迫切性。大三时该生对周边环境的新鲜感降低,主观上没有了扩大人际圈的欲望和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该生内向的性格已经限制了交往的范围;行为上,由于认知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使交往失去主动性和持续性。在经验方面严重不足,该生对短时性的交往不易把握,不知如何巩固。在情绪上,该生不喜欢主动。生理上,该生不擅长户外运动,精力欠佳。因此该生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人际交往圈比较萎缩。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该生的社区空间交往布局是由个人主观条件与外在客观环境影响共同促成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决定了个人对外在条件的认识和利用,而外在环境的格局又会决定个人主观认知、能力的形成。当然主观的行动并不是悲观地依赖于客观环境。因此,在这里的建议是应当转换个人的思维角度,合理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区空间;学校应当加强校园设施的合理布局,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方便舒适的环境。 自我效能在整个社区交往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不论环境提供条件与否,自我效能最终决定了个人是否可以建立起广泛稳固的空间交往布局。一个人相信自己在哪里会感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选择哪里。当听到其他人的一些消极评论以后,他也会变得消极起来。但事实上,别人的感受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所以,构建自我效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也是社区交往空间布局因人而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社区交往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理解时,应当注意这种理论不可能精确的预测,只能适当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23. [3]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林颖,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97.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47228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