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随 笔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体会 2006年秋季,我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要通过老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做为一名高一物理教师,通过两个月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了更深的一些体会。 一、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了学生的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知识的给出更科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直线坐标系”概念的建立: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先给出了“直线坐标系”的三要素,建立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的思想;在第二节中再讲解如何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移。有了第一节的铺垫,在教学中只需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很快能得出第二节正确的结论。 另外,在“矢量”概念的教学上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 科学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物理想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过程,形成提出问题—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来设计实验,然后分析纸带,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连线画出v-t图象,得出明确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学生练习观察、思考,并从观察和思考中得出结论。 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和推理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经历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例如,对“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结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分析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不同重锤下落的纸带,可以比较不同重锤下落的加速度的关系,学生很快就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强调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对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要求教师应具备更广博的知识基础,不仅要精通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重视教学实践知识的积累,提升教学技能,把新课程的理念来真正、准确的实施和贯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6a9810f18583d0496459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