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分析怎么分析诗的格律特点 摘要:汉语是一种讲究声韵美的语言,所以借助声律上的抑扬顿挫(平仄)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是汉语诗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汉语诗体的独有优势。本文主要以周紫芝的《雨过》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近体诗格律的四点要求。关键词: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给下面的宋诗标平仄,并从歆律的角度分析它是否是近体诗。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一││││,│─一│─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一一│一│,─││一一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一、近体诗格律的第一个要求:字句有定本诗在句数上共有八句,每句五言,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四联,属于五言律诗。在字数和句数这一方面符合近体诗格律严格的规定,满足“字句有定”这一要求。二、近体诗格律的第二个要求:用韵严格首先,本诗为宋诗,并以《广韵》为押韵标准。其次,“阳”、“香”、“尝”、“凉”在《广韵》中皆属阳韵,做到了一韵到底,中途没有换韵。再次,本诗做到了隔句押韵、偶句押韵,一般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本诗首句的“雨”与“阳”“香”“尝”“凉”不属于同一韵,首句没有入韵。最后,“阳”、“香”、“尝”、“凉”四字属阳韵,是阳声韵。因此是平声韵,不是仄声韵。从以上四个方面可知,本诗严格满足“用韵严格”这一要求。三、近体诗格律的第三个要求: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有三个基本原则:平仄相间、相对、相粘。1.平仄相粘。本诗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都是相同的:“腰”与“分”都是平声;“与”与“月”都是仄声;“瓜”和“鹚”都是平声。2.由于本诗平仄不和基本句式的平仄完全符合,其中有拗救现象,因此比较复杂、下面分联来分析。(1)首联:出句和对句分别是A型句和B型句,但出句(A型句)第三、四字同时拗(都为仄了),对句第三字就得救(“生”为平),对句(B型句)要求第一字必须为平,但是本诗为仄了,第一字拗了,就得用本句第三字来救(“生”为平)本联一字三救了,而且仄收式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虽然本联表面上不符合平仄相间原则,但通过拗救现象可以解释,因此不违反律诗原则,且本联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面”为“仄”、“腰”为平)因此也符合平仄相对原则。(2)颔联:本联出句和对句分别是C型句和D型句、出句(C型句)第三字“一”为仄拗了,得用本句第四字救(“山”为平);对句(D型句)第三字“数”为仄,没有出现三平调现象。“风”虽然为平,但它是第一字可以不管它的平仄,而且本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分”为平,“与”这仄)因此不违反相间、相对原则。(3)颈联:本联出句和对句分别为A型句和B型句。出句三、四字拗了,对句第三字又救了,对句首字为仄,拗了,得用本句第三字来救(“初”为平),本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又相反(“目”为仄,“瓜”为平)因此不违反相对、相间原则。(4)尾联:与颔联相同。本诗四联中只有颈联的出句违反了平仄相间的原则,其余各句都符合平仄协调的要求。四、近体诗格律的第四个要求:讲求对仗1.颔联:“云”、“风”,天文与天文相对;“分”、“与”都为动词;“一”、“数”,数目相对;“山”、“荷”,事物相对;“翠”、“香”都为形容词,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类。2.颈联:“素”、“绿”颜色相对;“月”与“瓜”事物相对;“自有约”、“初可尝”都为动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类。总之,这道诗属于近体诗,满足近体诗格律的要求。附:A型句:仄仄平平仄B型句:平平仄仄平C型句:平平平仄仄D型句:仄仄仄平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8e1fe945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