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学:什么是“三礼”?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阐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来说,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后来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代流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认为指“西周”,或认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表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叙述各样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制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法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早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细地表达了上古贵族生活各样主要礼仪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从前儒家各样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此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应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此后,《礼记》地位愈隆,渐渐超越《周礼》和 《仪礼》。别的另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代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看法影响很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000763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