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差异 作者:周红刚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5期 周红刚 (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差异,文章通过比较两国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对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借鉴有益的国外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英;高等教育;差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6-02 一、引言 英国的高等教育世界闻名,最早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修道院,大学也已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英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之一,具有科学、严谨、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开放、自主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同英国比较,既有差异,又有共性。通过对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等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得出一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启示,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 1.课程设置。英国高校的学制较短,专业课程设置多而相对集中,且管理严格,质量高。课程设置与当今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通常结合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课程一般包括初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和实战专业课三种,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会设置类似中国高校设置的德育课、体育课、数学课等基础教育课程。英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许多专业教师会通过实例来阐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选修课很多,会对全校学生开放,也包括一些专业化课程,但学校在学生选课的时候会注意提醒所选课程是否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以便理解。中国高校的学制虽然较长,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很多高校设置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比例过大,一般大学一年级很少开设专业课,导致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课时减少,所学专业知识较少。而且,不论是工科还是理科,教师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性很少,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一些高校的选修课多处于半开放状态,即校选修课对全校开放,院系专业选修课大多不对全校开放,这对于学生知识模块的自由组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专业教学。英国高校教学不强调固定的教科书,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多会向学生推荐或介绍多种参考文献,以让学生有充分了解不同作者观点的自由。教师授课也不强调系统性的知识,而更注重体现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通常会选择专业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内容或新发表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知识和新动向。中国高校大多还是使用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缺乏新意。 英国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学模式丰富多样,除常规的课堂讲解外,多采用讲座、讨论和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上,教师不仅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且课堂上讲课少而精,教师主要提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内在逻辑,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学生在课后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互相讨论中完成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接触前沿知识的能力,具体方法为主讲、辅讲、学生讲或提问,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教师经常会在课堂和讲座之余安排小型的和非正式的小组指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自由交换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作业题目多与实际问题相关,这类作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亲自动手和小组协作完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创新性。 中国高校的专业教学模式大多还是教师的课堂讲解,虽然也会安排一些发言和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师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代替了学生主动的学,教学的主观盲目性和流于形式的现象严重,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听命于教师,逐渐养成了依赖于教师的习惯,很少独立思考,缺乏自我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高校的师生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在规定而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服从、被动和机械的学习,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活动。中国和英国虽然都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和实习就业技能的培养,但实际操作和效果有很大不同。实验课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英国高校的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题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由学校提供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教师进行实际指导。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许多学生的实验发明都得到了企业的青睐。但是在中国高校,实验课多为机械式地重复和模仿,一般先由教师进行实验讲解,学生再根据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并没有给予学生实验创新的空间。 通常,中国高校为学生安排的课外实践活动都是由各个学校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成员组织、策划和实施的,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多数只起指导作用。但是,社团或学生会成员的实践经验并不够,大多流于形式或者虎头蛇尾,无法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获得实际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学分,硬性要求本科学生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最后以提交社会实践心得和实践单位证明,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没有实际指导与考察,很多学生都只是随便求得某一单位的实践证明,并没有真正的进行社会实践。很多企业实习,也因校企沟通和企业实际协调问题,导致学生在实习时间大幅压缩,多数仅限于参观。 英国高校除了社团和学生会组织的课外活动外,还开设了由教师专门带领和教授的各种课外兴趣班,教师会进行规范的统筹和计划,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英国高校重视知识的实践与应用,重视实习和职业的导向性,而且实习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实习前要求学生做好实习准备,实习时间不定,有的实习时间长达一个学期,以便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实际工作经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何正确看待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应在认识本国国情和社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英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78a701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