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李强 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7期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其课程体系“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据此,应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岗位实务来确定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进而系统科学的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就业导向 加工制造类专业 课程体系 “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它是由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基本定位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培养重点放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要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与企业、与就业相结合,把产业、专业、就业相连接,从而实现面向市场办学校,围绕企业设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对接社会搞教改。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只有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遵循劳动过程系统化原则,深深扎根于行业、企业当中,紧密依托行业,根据岗位的新标准、新要求,围绕核心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 通过对湘电集团、湖南晓光模具、湘潭吉利汽车以及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大中型制造企业详细的调研,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收集、分析和筛选,收集了多份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并经过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我校确定了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包括机械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三个专业。跟踪调查显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任职的工作有:钳工(包括工具钳工、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等)、普通机加工(包括普通车、铣、磨等)、数控加工(包括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电加工(包括线切割与电火花机)、产品的装配维修与调试、产品的质量检测、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维护、技术开发(如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工艺、工程设计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原材料及产品的采购与销售工作以及企业的管理工作等。 二、根据岗位实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基于CBE理论,对专业岗位群和从业人员在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三个专业岗位的通用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交往礼仪。三个专业的岗位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制图、钳工工艺、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机械制造工艺、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维护、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的岗位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修维护能力、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机械加工的工艺制订能力以及产品的设计能力等。设计和创新技能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由于工作内容、工作岗位性质不同,各岗位都有特殊的能力要求,如销售人员还须具备一定的英语会话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等,原材料及产品购销人员应具备物流管理能力等。 三、“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我校始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培养中级专业技能为主线,依托由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开发。经过岗位(群)的任务分析,能力分解,建立能力图表,在形成能力模块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较好地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 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组成。基础课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职业与人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专业课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要求在专业范围内,沿核心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进行综合和发展,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工艺、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专业课程。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外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所选修的有益于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即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在实践教学中,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既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技能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销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型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手快,具有较强的第一任职能力。 校内实训。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针对机械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三个专业中机床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技术要求,利用校内的数控室和机械加工车间的设备对学生进行包括机床使用与维修保养、零件加工工艺与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内容的实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对专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有了一定认识。 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认识实习,一般在第一学期安排,为期一周。主要是到机械制造类企业的车间,了解机械产品所有材料及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加工设备、加工过程中的工艺要求、安全生产规程及企业管理模式等。二是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为期五周,主要任务:了解和掌握钳工工艺、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电加工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能基本完成顶岗操作。三是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十周,主要任务:如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学生是完成一副大水口(二板模)注塑模加工的综合实习;完成各车间、各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掌握各岗位应知应会的训练内容;达到毕业后直接上岗操作的技术水平。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专业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多渠道、多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积极推进“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获得“多证”。事实证明,具有“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普遍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欢迎,一些知名企业还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合同”。 我校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系统规划,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使专业教育教学全面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fdc44a6bd97f192379e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