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商人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型分析

时间:2023-04-09 13:22: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代中后期商人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型分析

作者:刘诗澄 范思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1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人们无法逃脱重农思想的桎梏,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另外,儒家学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主张,把求士中举变成千百年来人们疯狂追求的人生目标。再者,是儒家思想核心思想内容,成为人们处世之根本,然而,明中后期商人群体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明中后期;商人;社会转型 一、明中后期的商人群体

首先,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人这个群体的壮大发展,打碎了传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格局,人们开始扔下手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满腔热情地投入商品交换活动。商人把商业资本累积并投入再生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社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社会新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起来。日益丰厚的商业利润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注意,社会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逐利狂潮。如果说有着文人气质的文若虚始终是个商人,与程宰、程大郎一样,做生意是他的本分,而韩赞卿、高愚溪的秀才身份则反映出知识分子对物质财富是一样的渴求。”[1]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事实上,社会各个阶层对利的追求都同样热切。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商业活动者,买卖经济已经走进大家的正常生活,人们不再排斥商人,商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另外,商人们坐拥万贯家产,一些封建十分权贵垂涎商人的财富。他们不再把工商业者看做贱民,而是千方百计拉拢他们,一改过去把经商视为贱业的论调,高唱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商农并重的主张。[2]商人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和能力,实现了自身价值,改变了长久以来被轻视的落魄处境,他们不但得到人们的接纳,还成为人们效法的对象。许多地方已经把经商看做是正经之业,这足以说明商业活动的重要性,人们已经明显倾慕和重视商业活动者了。

最后,由于明代社会人口剧增,科举制度的腐朽,许多世代书香门第者求士无门,不得不另谋生计。知识分子抛弃了自己坚守的理想和信念,暴露了传统求士之路的弊端,表明了知识分子对科第中举怠慢的情绪。社会各个阶层对商人的价值进行了新一轮的评估,人们从落后的生活生产模式中摆脱出来,重商慕商,积极从商商业活动。如《二刻》中提到,徽州习俗,遵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3]历代人们追求了半辈子的功名利禄,终为土灰,十年寒窗苦读带来的只是饥寒交迫,而商业给他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涤荡了人们的灵魂。因此,社会风气开始转变,尊商为头等生业也不容置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萌芽,人们逐渐走出过去强压政策下的心理阴影,开始敞开心扉,追求自我。同时,随着商品流通的速度增加,人们之间的往来交流也更加频繁,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于是,人们的逆反心理迅速增长。人们一改过去战战兢兢的生活模式,努力挣脱传统思想给他们带来的枷锁,重新评判自己的心理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求新求异,炫耀攀比。 二、商人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型

首先,商品经济不同于农耕经济,农耕经济有一个固定模式,人们只要按经验生产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成果。因此,人们不需要任何的探索发现就能满足其生活需求。然而,商品经济却要求人们思变,灵活机敏,探索求新是商业活动的首要条件。同样是一桩买卖,有的人获取的利润更多,有的人获取的利润更少,这是因为商人有着形式各异的销售模式。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劳动力和利润是不成正比的,当一个商人拥有善于发现的眼光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他获取的利润的空间将成倍增加。文若虚就非常善于发现,眼光独特。所有人都认为他捡的是无用之物,他以为自有用处,最终让人识破竟是物价之宝,由此可见开拓创新对一个商人有多重要。由于长时间的投资生产,人们开始学会主动发现新鲜事物,他们不再墨守成规,死板僵硬,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多角度寻找突破口,力求创新。由此,人们逐步摆脱僵硬老化的身躯,唤醒沉睡的思维,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各种商业挑战。

其次,随着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在交流中就会产生对比,这些对比就是产生攀比心理的导火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攀比的心态,从而炫耀自己来的资产。杜子春入长安得了三万两银子的时候,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还买了骏马在亲眷面前炫耀。商人的巨额利润是他们炫耀的资本,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富商层出不穷,于是炫耀攀比的行为屡见不鲜。攀比炫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衣着,二是住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衣着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衣丝着锻,饰以珠宝,这就是攀比心理产生的化学反应。人们把象征财富的服饰珠宝展现在大众面前,正是炫耀心理在作怪。在住宅方面,人们崇尚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这也正是人们展示自己财富的另一种方式。因此,社会经济越繁荣,人们的虚荣心更强烈,攀比炫耀之风也更加盛行。

与乐天安命的思维方式不同,开拓进取需要极强的心理素,在背井离乡、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意外和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但是,这一时期的人们热衷与挑战新鲜事物,因为出其不意的利润刺激可以给他们带来无限快感。同时新鲜事物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不同地域的风土特色能带给他们更大的逐利空间。 参考文献:

[1]廖巧媛.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与传统理性原则的调和——凌濛初二拍的物质利益观研究之二[J].名作欣赏(下半月),2005,(7.

[2]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赠水部周义浦榷竣还朝序[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王艮.语录[A].王心斋先生遗集(第一卷)[M].四库全书[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李贽.焚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李贽.续焚书(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

刘诗澄(1994),男,汉族,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6级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史。

范思(1992),女,现任教于临川十六中,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b37b8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