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带着

时间:2022-04-25 11:32: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学生带着进课堂



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读的重要的依据。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学生质疑的同时,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从培育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

一、心中有“问”

小孩子原本是满带着疑问降世的。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疑问。是随后成人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消蚀了他们好奇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语文教育有义务,也理所当然地要从唤醒孩子心中的“问号”做起。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生开始质疑囿于习惯,或因为不会提问,因为害怕提不好问题而不敢提问。此时我们老师就要想一些办法。比如制作一张,用这张表来记录学生提问的次数,把它粘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每周花一节课总结一周的记录,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比一比谁爱动脑筋,比一比谁有独到的看法。对于爱动脑筋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或发放一些小奖品。常常表扬爱质疑的学生,重在鼓励他们敢质疑的勇气,对于问题的质量姑且不去权衡。这样,班上就会慢慢地形成一股敢于质疑好风气。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质疑气氛。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提出自己独到的问题是自由而又安全的。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给予足够的时间,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同时,不对学生的独特问题进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质疑的安全感,敢于接连不断地质疑。 再次,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可自我设问挑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而有的学生实在因为生性内向,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发问,有的则因课内时间紧,没有机会发问。针对这些问题,可在班上设立“金问号信箱”,让学生随时用信件的方式发问。 二、善于发“问”

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七问法”。一是抓住课题发问。比如《桃花源记》一课,课文是按照课题来展开情节、叙述情节的。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生就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渔人是怎么发现桃源的?桃源人跟外面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样?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二是抓住中心句发问。《难忘的一课》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三是抓住结尾处发问。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结尾定到:“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101


2日。”只是忘不了那一天吗?还忘不了什么?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四是抓住异常发问。如《丰碑》第七自然段,在学生了解段落主要内容后,就有一生抓住异常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十分安详”进行质疑:冻僵肯定是很痛苦的,可这位老战士为什么神态还那么安详?五是抓住精彩处发问。《西鲨渔人》第四自然段中,写人鲨相斗的惊险场面时,可质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鲨渔人是机智剽悍的?六是抓住标点处发问。如《我的“自白书”》的“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为什么“人”字后面用逗号?七是抓住好奇点发问。如《夜莺的歌声》中,当德国军官问小孩村子里还有没有人时,小孩为什么说“……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野兽”在这里是指什么?这样引导,使学生慢慢地学会对重难点问题的质疑,并以这些疑促,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学习,学习的兴趣高,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学会释疑

常言道,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而解决问题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1、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释疑。比较浅显的问题,怎样释疑呢?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如,在《称象》一课中,学生提出其中的这样的几个问题:这头象是谁送给他的?是谁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为什么会想到用船称象这一办法?前两个问题读书后就能解答,而后一个问题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诱导了。

2、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讲座交流解决。如《赤壁之战》,对于曹操采用“铁索船”这一决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让人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曹操真的很笨吗?他可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啊!”这时,老师稍作点拨,就有学生认为“曹操并不笨”,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利大于弊”的观点。经过讨论,还提出理由有三:(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船不连起来,士兵会晕船,不能顺利渡过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少;3)铁索连船还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讨论,全班同学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样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强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进课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cc4ab9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