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否有必要购买教科书? 大一期末考试结束,我才猛然发现我所使用的教科书很多还是崭新的,书上有笔记痕迹的书也没有完整看过一遍。我以为是我太偷懒,还为此忏悔了一番,后来偶然间跟舍友谈到这个话题,她们竟也跟我一样。转念又想尽管我没有看完教科书,我一年也看了不少课外书籍,为什么我连教科书都没有利用好呢?在前面十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小学、初中、高中),我的教科书可都是翻了一遍又一遍,“伤痕累累”啊。同样是教科书,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这样一来,大学购买教科书真的有那必要吗? 这点燃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关于“大学生是否有必要购买大学教科书”的问卷调查。当然,我猜想调查结果可能会因文理科的不同产生差异,出于我的专业考虑,也是为了就近方便的原则,此项调查仅在文科专业中进行。调查显示,有近60℅的同学认为教材的利用率很低,没有必要购买教材。而认为购买教材很必要的同学中认为买教材是为了考试复习、划重点之用的又占到了40℅。也就是说,认为教材用于平时上课或自己学习的同学仅占调查人数的30℅左右。这足以表现文科学生对于教材的态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教材利用率低呢?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反映存在老师按自己的课件授课的情况,并且80℅的老师都愿意将课件发给同学以供复习之用。由于老师课件中的知识梳理比教科书清晰,重点也比较突出,很多同学都比较依赖老师的课件。在临近考试时,学校打印店内总是会出现学生纷纷打印老师课件的现象。这是教科书被搁置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也是原因之一。教材统一订购,无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喜好,有的同学习惯于教材的内容选择、编排、语言风格,有的同学则无法适应,故而宁愿选择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也不愿意阅读教科书。说到借阅相关书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教材利用率低,那就是大学教材的可替代性,尤其是文科教材。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往往在其他书籍中也有涉及,由于教材的排版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内容都能够描述详尽,往往点到为止,故而,同学时常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这就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内容却能够在其他相关课外书籍中找到更为生动形象、深入透彻的说明论证,那么学生当然会选择寻找课外书来代替教材。 除了利用率低之外,同学们认为没必要买教科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高额的费用。用于购买教科书的费用不低,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最后这些昂贵教科书的归处如何,有的被买到了二手书市场,有的干脆就按废纸的价格卖了,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上了四年大学,花了一麻袋的钱,最后卖书的钱却换不到一个麻袋。这不就是我们现状的真实反映吗?拿实际说事,我们宿舍楼下就有收购废纸的人,而他们那里往往有很多被卖掉的甚至可以说是崭新的教科书,只以原价的十分之一再卖给其他同学,因此很多学生前去选购。对于我们这些把书当废纸卖的人,这是怎样一种浪费啊。但是,如果不卖,那么损失的不是更多?因此,现在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去二手书市场淘书,这倒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当然,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大学没必要购买教科书,那么现在大学也就不会存在教科书了。赞同购买教科书的人(除了视教科书为考试利器的学生)主要持这样的观点:大学校园里上课时照本宣科的老师很少,这样的老师也无疑是失败的,但老师上课不按教科书上的内容讲,并不代表教科书就没必要被使用。老师看的书肯定比学生多而且全面,所以老师能够从中归纳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授课教案。但老师讲的只是一个线索,教科书应该是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拓展,也是最重要的参考书目。在具有良好学风的一流大学里,学生应该学会把教科书读透。 首先,我肯定上述赞同购买者的观点,教科书确实有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如果必须选择一个立场,我站在不赞同购买这一边。理由就不赘述了,上文都有涉及。既然选定了立场、表明了态度,接下来就需要想想对策。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朱冬亮教授表示,教科书里的标准化知识和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一样的,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研究的东西渗透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a4eccdbb4cf7ec4afed0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