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教材来源:苏教版第九册《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满堂灌。有学习生字开始,然后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诗意,这样,不仅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而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我认为,古诗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领作用,注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感受诗的意境,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相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看到了洞庭湖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生:水平如镜、水天一色 生: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生:宁静和谐 师: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绘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诵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óng 潭tán 螺luò 磨mò 3、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反复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 生:湖光,湖水的光。 生:相,相互。 生:和,和谐,协调。 生: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们读得真仔细,理解的非常好。 师: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师:你们理解的真好。 学生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生:末,没有。 生: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湖面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镜子。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反复诵读。 师: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遥望:远望。 师补充“山水色”的意思。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生:把(君山)比作(青螺) 师: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生读,师指导,再读。 三、想象已经,练习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跟着背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1、指名背诵。集体评议。 2、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师:你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描绘出了仙境般的画面,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洞庭湖玩一玩,如果灵感来了,你们也可以写首诗来表达对洞庭湖的美景。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风光锦绣,你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大好河山吗? 生:热爱。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三实”。“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标的确定锁定一个“实”字,着重以学生自学、朗读为主,引领学生一步一趋的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生活。还能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关注学困生,课堂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整堂课都好像带领学生进入实地旅游似的,让他们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d4bb52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