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容止》篇的人物美 摘 要:《世说新语》记录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里面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魏晋士人在对人物的审美上重视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包括人物的姿容、行止。本文从人物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世说新语・容止》篇人物审美的特点。 关键词:《世说新语》 容止 人物美 魏晋士人在对人物的审美上重视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包括人物的姿容、行止。魏晋士人既追求凸显个性、推崇真情、显示逍遥自由精神的神韵之美,也看重仪表、容貌等外在仪容的形体之美。{1}简而言之,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藻讲求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既推崇内在的精神气质美,也重视外在的形体姿容美。对人物姿容形貌的讲究是魏晋风度的一大特色,魏晋时期对人物外在美的品鉴,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仪容美由此成为独立的审美内容。 《世说新语》从当时的士族大户、名士写到普通士人的遗闻轶事,多角度地描述了士人的形象。《容止》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行为举止,生动地再现了魏晋名士的精神气韵,达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而以形写神正是《世说新语》在人物品藻方面的一大特点,作者通过自外而内的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韵之美。《容止》位列《世说新语》第十四,共三十九则,下面就从《容止》篇中来具体分析人物的美。 一、仪容之美 容止指仪容举止。在本篇里有些条目从仪容出发,直接描写外貌的俊秀、白净、光彩照人,这部分把它归类为仪容美;有些则会偏重讲举止神态,侧重描绘悠闲的神情举止,从而展现出名士高雅的格调与韵味,这部分归类为神韵美。本篇描绘仪容美时主要从好的一面赞美容貌举止,着重描写如眼睛、手等人的身体部位;或通过丑的一方对比美的一方,或用群众的视角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容貌之美。 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以上三则中三位主人公都以美姿仪著称,其中潘安和卫更是有名的美男子。何晏擅长玄学清谈,又是服五石散的鼻祖,可以说是引领了名士风流的一个人物。《容止》篇第2则中的故事描写何晏“面至白”,着重强调了他面部白皙没有傅粉。但是刘孝标注引用史书说何晏“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 余嘉锡先生则认为魏晋时期男子喜欢傅粉修饰仪容的行为只是当时贵公子的习气,“然必当时有此风俗矣”,不足为怪。这说明当时士族男子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修饰容貌的风气盛行。士大夫手持粉帛,行步顾影,在当时是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这也说明《世说新语》作为小说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夸张的成分。 潘安和左思的故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妇人看见美男子潘安就像见到偶像一样崇拜,而看到长得丑的左思则唾弃他,可见当时对容貌俊美的推崇,难免让人有以貌取人之感。但余嘉锡先生认为这则故事发生在潘安年幼时,“夫老年妇人爱怜小儿,乃其常情,了不足异”。而掷果盈车这个典故就出自刘孝标引用《语林》的注释。“看杀卫”的故事从刘孝标的注释来看应属虚构,但卫的貌美引起市民的轰动应该是真的。这里说卫身体羸弱,而这种阴柔之美也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欣赏与追捧,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乱世,对美的包容性比其他朝代要大得多。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魏晋士人评鉴人物常通过观察眼睛进行,眼睛作为人类认识与交流的重要器官之一,在《世说新语》品评人物时被重点注意,用眼神来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风采。顾恺之在绘画人物时也特别在意眼睛,认为画好了眼睛就能画出人物的神韵。《世说新语》品评人物,常用叠字,如以上几则中出现的“黯黯”“棱棱”“烂烂”。“黯黯”表示黑黑的;“棱棱”形容威严正直;“烂烂”表示目光闪闪。这说明对眼睛的审美特点是明亮漆黑有神。 第8则和第26则说明肤色洁白、眼睛有神是当时审美的要求。“面如凝脂”,手的肤色和白玉一样无分别,这表现了魏晋士人以白为美,《诗经・卫风・硕人》有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本是形容女性美的,但是魏晋对男性的审美也有点接近女性美。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骠骑王武子是卫之舅,俊爽有风姿。见,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以玉喻人首先是指人的外在形容与玉有相似之处,其次是人的德行、才情亦符合玉的内在品格。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3}而玉正是晶莹发亮的物体。《诗经・秦风・小戎》中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如玉”的观念来自于此。“玉”象征了珍贵、纯粹和纯洁,魏晋人常用玉树、珠玉来品评人物,甚至将人称为“玉人”。 庚子嵩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容止》中不乏长相奇特的人物,如刘伶和庚子嵩都身材矮小长相丑陋,但读者读过之后,反而会因其奇特的形貌更为认同与赞赏其性情上的美:刘伶的悠闲自在,不修边幅;庚子嵩的纵情放达。在其相貌的映衬下,这些人物形象反而增加了洒脱旷达、超凡脱俗的魅力。而桓温的长相更是不凡,是像孙权和司马懿一样的英雄人物。桓公的鬓须繁茂刚硬,威武相貌棱角分明,突出了他坚毅的品质,一看就是建功立业的人物。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世说新语》常用优美的自然景物来形容和比喻人物,“孤松”“日月”“朝霞”“野鹤”“春月柳”,这些意象留给人十分优美的诗意形象。第5则除了身高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嵇康的样貌,但是用孤松和玉山来形容嵇康,孤松的傲然独立和玉山的俊秀挺拔塑造出嵇康身材高大、仪容俊美的形象,“松”更表现了嵇康人格的刚直和坚韧。柳在文学创作中通常以一种纤弱、飘逸的形象出现,第39则“春月柳”即赞赏了王恭举止气质的优雅。不管是夏侯玄朗朗如日月的美还是李丰颓唐的美,魏晋士人都认可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可见当时审美的包容性。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偏好老庄,他们的人生情趣更偏向清高优雅,脱俗出世的态度受到高度尊重,这使得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达到高峰。晋人喜欢以自然中的景物为喻体来赞美人物,这是因为他们将理想人格寄托于自然。庄子认为,圣人原天地之美,正如藐姑射山的“神人”,在《庄子》一书中,那位藐姑射山的“神人”“绰约若处子,肌肤若冰雪”{4},道家所追求的“真人”“至人”“神人”无不美好飘逸,这正是魏晋名士在审美追求和人生追求上的外在表现以及魏晋人物品美的来源之一。 二、神韵之美 裴楷的俊容姿,显然和外表的修饰无关。他即使卧病在床,困倦到连回头看人都费力,其目光仍能令人悚然一惊,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则故事突显了曹操的英雄气概。刘孝标引《魏氏春秋》云:“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曹操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很有气魄,匈奴使者一眼就能看出扮成卫士的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崔季即使外貌威严,但却没有曹操的气魄。这说明仪容之美不仅仅在于外表,而是需要内在的精神气质作为支撑,观人不能只观形状外貌,还要看他的精神气质。当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3107c5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