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学情分析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课时安排:3—4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可以参考 “预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视或网络搜集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认可并贴近自己学习的榜样。 2.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针对容易读错的字词,教师板书以引起重视。 4.通过小标题的方式,快速确定每个部分的阅读重点,并能粗知大意。 5.默读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1)邓稼先有怎样的经历?其中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学生分段朗读第三部分,理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可以联系 “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等词语的含义进行理解。 (2)阅读这部分的三个关键性句子:“……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引导学生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思考这些句子对表现邓稼先这个人物的重要作用。 1 2.快速阅读课文第四部分,深入探究。 (1)邓稼先对美国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明确:邓稼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这部分并不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可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因为这部分重点说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完全是自力更生做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显得更有力度。 3.随文学习两部分内容中的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它们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1.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1)对戈壁滩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什么?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表现了邓稼先严谨勇进、扎实敬业的品质和大将风度,渗透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佩服之情。 (2)对 “我不能走”这句话怎样评价?明确: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的一腔热血,坚定有力地表现出邓稼先对待科学工作责任心强、执着追求、献身祖国的态度和精神,充分表现了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2.阅读课文第六部分。 (1)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什么?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深入探究:“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这句话如何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把精美的词语圈出来,然后按照 “我发现……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交流。随文学习生字词。再用波浪线把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读一读,然后按照 “我发现……令人感动,因为……”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交流。 4.结合课后的 “思考探究”进行师生、生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六个部分的理解。 第四课时 1.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1)合理运用小标题,使行文条理清楚。(2)句式多变,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3)语言平实深刻,感情真挚。 2.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课文是横式并列结构,四个部分通过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第一、二部分是生平、贡献,第三、四、五部分是第一、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六部分是总结。六个部分各有侧重,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3.与课后的“读读写写”结合起来,进行生字词的练习。有条件的,可以结合 《同步练习》进行2 训练。 4.拓展延伸:“两弹”元勋的科学功绩彪炳史册,建议观看电视新闻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了解相关科技发展,感受大家风采。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为他们做名人卡片,或者讲述与他们有关的小故事。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858688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