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摘 要:作为丰子恺先生艺术观、审美观的精华的“人生艺术化”,和建立在生活真实性基础上的散文真实性究竟有何关系?《竹影》作为丰子恺进行儿童艺术教育的一篇文章,是否以写人、写景、写事为目的?“为不教而教”,日常教学的文本解读是否可以更深入一些?试图以《竹影》为例做一些尝试。 关键词:丰子恺 《竹影》 艺术教育 丰子恺在文学、绘画、篆刻、金石等多个领域皆有成就,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时光回溯到1936年的1月,为纪念开明书店创办十周年,书店创刊了一份夏丏尊任社长,丰子恺、叶圣陶等为编辑,读者对象为初中生和高小学生的重要刊物《新少年》(半月刊),《竹影》就发表在1936年5月25日出版的《新少年》第1卷第10期上(美术故事,初收《少年美术故事》,开明书店1937年3月版)。 再也回不去的那个有些闷热的夏夜,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婆娑的竹影,孩子们用手中的铅笔和木炭开始童稚的游戏,从简单的模仿开始,在慧心独具的艺术启蒙人指引下,进入艺术的殿堂,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魅力。水门汀上的墨竹,中堂挂着的吴昌硕的立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丰子恺先生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上了一堂艺术课。 首先从人物角色设置谈起。从丰子恺的其他文章中可以得知,其父并非画家,且在丰子恺九岁时便已过世。丰子恺的童年时期尚属清朝,嘉兴的乡下不可能有水泥,在他的《辞缘缘堂》中就写着他们家窗下是养着乌龟的“臭天井”,在《学画回忆》中可以得知丰子恺幼年学画是被父亲责骂的。故而“我”不是丰子恺的父亲,根据作者高深的艺术修养和对童心的真爱以及作为艺术教育家的身份来推断,文中的父亲应该是丰子恺本人。收录《竹影》的《少年美术故事》是用第一人称分别讲述姐弟俩接受音乐和美术启蒙教育的书。有些资料中披露,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认为文中的“我”是丰子恺先生的另一个女儿陈宝,文中的弟弟是丰子恺先生很多漫画中出现的瞻瞻——丰子恺先生的儿子丰华瞻。 开展艺术教育所选取的切入口也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文章以孩童的视野观照世界,如开头:“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淡”“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了起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月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这些对光和影的描写,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融入作者的艺术感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下文对竹影的描写,是生活艺术化的完美体现,是活脱脱的一堂音乐美术课!生活艺术化意味着若是阐述艺术原理,在《丰子恺论艺术》中先生如是说:“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99cc41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