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作者:张静 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1期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好英语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和发展。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所以出现了很多哑巴英语。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过硬,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兼具声音、影像、文字等特性,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知识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够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口语是英语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而且中国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能够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一、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以及利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接触英语和学习英语,并学会应用英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生的作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加直观、生动、快捷,教学内容丰富,并能实现人机互动,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打破了过去“一个黑板加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化繁为简、由难变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因材施教,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他们对新奇、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过去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从而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英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期待。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为学生呈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场景。特别是动画片,能够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1.多媒体课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过去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往往会利用实物或者通过制作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到水果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需要准备各种水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水果图片,在课堂上直接播放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认识了各种水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查找水果的发音或者视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朗诵课文或者背诵单词。还可以将英语单词编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比如Apple apple I love you.Apple round,apple red,Apple juicy,apple sweet.Apple,apple,I love you.Apple sweet I love to eat.这首儿歌生动有趣,而且将苹果的特性也说出来了。 2.在线英语学习平台,为学生口语作业提供补充 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每堂课只有40~45分钟,除了口语,还有阅读、写作等内容。因此,英语口语训练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家开始对中考、高考英语听力进行改革,将原本的听力考试改成听说考试。一些K12在线教育平台也开发了一些英语听说的网站:比如听说100清睿英语听说训练系统,它是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为参考,一对一听说辅导,智能听说训练,让家长和教师方便监督学生的练习;每一次练习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符合小学生的特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都可以在线进行听说练习,家长通过手机就能监督学生的练习情况。此外,该系统还有评测纠错功能,学生对着系统练习的时候,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发音做出评价。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充分发挥其交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困境,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燕怡.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J].读与写,2015(21):200-202. [2]刘爱民.浅谈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6):2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07c85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