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各个角度的不同样子;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2、过程方法目标:读、品、悟诗,并学习本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试着吟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领悟诗歌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附课前: 从画面看看庐山,说说看了庐山的感受。 一、导入,读题释义 1、刚才说到苏轼多次去庐山游玩,并留下十多首写庐山的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请齐声读题。 2、请同学们看看诗题注释,说说诗题的意思。(学生看注释) 3、如果有诗人给我们五( )班写首诗,取个诗题是—— 二、初读,读通读顺 1、一读,读正确 题目会读,意思也明白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把字词读准确,把诗句读流利。 指名读再齐读,师相机评价。 2、二读,读节奏 读古诗不仅要读准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要读出它的节奏,是有讲究的,有什么讲究呢?(出示例子) 《题西林壁》是哪种节奏呢?听老师读诗,请同学们在有停顿的地方划好节奏。 指名读。 3、三读,读韵律 读出古诗的节奏,是还不够的,还要读出他的韵律,但什么是韵律?你们看注了音的三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解释押韵。再读。 4、四读,读音韵 读古诗除了读出韵律外,还要读出它的音韵。解释音韵。师范读,生齐读。 1 三、再读,感受“不同”。 交流诗意 1、交流第1句 横看是怎样看?横看看到了什么?从正面看,诗人是在什么位置?侧看又看到了什么?侧看时,他又是在什么位置呢?(板书:横岭 侧峰) 横看侧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出示图)把两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吗? 引读第1句。(出示:横看侧看图) 2、交流第2句 苏轼还从什么角度看庐山呢?(板书:远近高低)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样子相不相同呢?(师出示图片,真切感受“不同”) 3、引读第1、2句。 四、品读,感悟“不识” 1、身在庐山之中的苏轼看到这千般面貌,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2、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板书:不识?)(板书:只缘) 3、为什么身在庐山之中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4、正因为在庐山之中,所以才不识庐山,那要识庐山真面目,苏轼要怎样做呢?用诗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5、要识庐山真面目,走出庐山看庐山。带给我们很多启示,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人„„呢?根据你的体会用下面这句话说一说。(出示课件) 6、同学们都认识到看任何事、物和人,都要——。 7、引读全诗。 五、升华,比较积累 1、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山,后两句是写他的感受。(板书:看 想)引出《初入庐山》,先自由再读齐读。 2、看注释,故人的意思是——,所以要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就要与庐山交——。 3、在这首诗中,写看山的诗句是——,写作者的感受是——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作者的感受是——在这两首诗中,作者感受相同吗?为什么感受不同呢? 5、引导小结,再读这首诗。 六、吟诗,意文兼得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庐山是不一样的,然后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就成了“题西林壁”。 1、第一句 接下来,我们也来观察一样东西,试着像苏轼那样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诗?同学们请伸出手掌,这是怎样看?从正面看是什么?再从侧面看是什么?如果把观察的过程像苏轼那样写 2 下来,该怎样说? 2、第二句 接下去该怎样说?刚才我们是远看和近看吗? 3、第三句 4、第四句 刚才我们是怎么看,是什么不相同? 5、还少题目,叫什么好啊。那你们最中意哪个呢?吟创作诗。 6、加深难度 “同”字和前句重复,在一首古诗中,押韵的字读音相同字不能相同,换一个字。 七、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西林壁》的意思,并背诵《题西林壁》、《初入庐山》。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手,边看边玩边念,完善我们创作的《观手》诗。 板书设计: 横(岭) 侧(峰) 看 远 近 高 低 题西林壁 (全面„„) 不识? 想 只缘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4bafb155270722192ef7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