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个视频短片,短片中的风景美不美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庐山,这里山青水秀,李白曾在此写下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许多诗人也像李白一样被庐山独特的魅力所感染,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题西林壁》。(板书) 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诗歌到底写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2.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大家都读懂了哪些诗句呢? (1) 你读懂了标题,题西林壁就是把诗歌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真不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题壁诗。古时候印刷技术很有限,大量的诗歌作品无法刻印出来,把诗歌写在墙壁上的这种方法成了诗人发表自己作品的重要途径,而且这种方法还简单易行,南来北往的人过而咏之,自然而然这样的诗也就流传开来,也许我们后人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这首诗吧! (2) 你读懂了一、二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岭和峰各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板书)连绵起伏为岭,高耸挺立为峰。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庐山的远近高低又有怎样的不同呢?(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 为什么同是庐山,却有千变万化各种姿态呢?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画杨桃》 3. 谁来解释一下后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怎样才能让真是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古诗说一下。: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谁来背一背《望庐山瀑布》,谁来读一读《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前者在于写景,让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丽神奇,后者在于说理,让我们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发人深省。所以同学们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现在老师播放配乐范读,同学们认真听,注意重音、停顿和节奏。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朗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 3. 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而后又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因此,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646b1171fe910ef12df8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