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时间:2022-09-24 05:01: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2、理解该词的主题。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初步学会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2、理解该词的主题。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初步学会赏析诗句。 教学难点:

1、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师友合作 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词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有晓风残月,有如钩新月,有天涯共此时的海上明月,也有年年相见在他乡的有情月,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还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就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也就是苏东坡,在他写(记承天寺夜游1083)几年前,又写了一首词,使得清代词评家胡仔发出这样的感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这首词。

(二)、交流预习:

1)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起伏不断。谥文忠。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立意新颖,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开豪放派新风。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1


2)宋词常识:词是诗歌的一种,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或称词牌)定词调主要是定音乐也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式、韵数、韵位等。词大部分都分(段、阕),是音乐唱完一遍之后的意思。 词的种类根据乐调的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3)生难字:阙( ( 辰( (三)、品读释疑: 1)学生自读:

2)听范读、正音顿: 3)男女分读: 4)配音朗读:

(四)、合作交流梳理文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都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简介背景明确意图: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六)、精读诗文赏析意境:

1)、作者将青天看作自己的朋友,上阕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以看得出作者具有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作者好像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惊叹造物的奇妙。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明月的好奇与向往。仅仅是作者才有这样的疑问吗?李白也曾经发出过: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的疑问。

2)、/乘风归去,又/琼楼玉宇,高处/寒。从和恐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呢?为什么又说是归去呢,还可以怎样理解?

矛盾的心理。这里天上人间幻想现实出世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可以读出他情感的波澜起伏。矛盾最终结果是他回到现实(喜爱人间生活)。从哪两句可以看出他选择了人间放弃了琼楼玉宇的生活呢?

3)、作者有这样的好奇向往,有纠结矛盾。但最终还是明白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既然天上回不去了,不如在人间好,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情绪。



2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了什么?月儿转过朱阁,几束月光透过绮户,使那不能在中秋佳节与亲人团聚的人们又增加了些许离愁别绪和埋怨,不禁发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疑问。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月在恨吗?对月的埋怨和离人们的同情。故事《芭蕉》 夫: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芭蕉,晚也芭蕉;妻:使君心事太无聊,种也芭蕉,怨也芭蕉。正所谓:自古人生多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看山山有情…看见天阴就生气…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从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人在一生当中必然会经历悲欢离合,月在一年四季当中也必然会经历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十全十美得到成全。非人力所能左右,我又何必为此伤感、为此埋怨呢?不难看出作者的豁达。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都指那些人?作者既然想明白了,衷心表达了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送去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时也看出诗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还知道有哪些类似这样的诗句?南朝·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整首词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来:问、欲、恐,恨愿。

六、 分析特点小结全词: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问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发月有 ,人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 这样祝福好不好?这样的语言美不美?这样的安排妙不妙?这样的文章好美妙。



七、拓展延伸表达练笔:

学习古诗词,其实就是与诗人跨越千年的相遇,目睹他曾经的经历,聆听他内心的声音,感受他澎湃的的心跳。现在就请大家以:千年后,你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的额头,当的一声,挑起回音袅袅……使我明白 写一段话。

八、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默写整首词;2、整理有关“”的诗词句;3、完成练笔作业;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d337b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