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时间: 2018.10.9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安排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初中课标要求“从原子结构层面,了解摩擦起电及其他物体带电的实质”, 高中的课标中更进一步要求“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 2、本节内容电荷守恒的知识在化学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应用时已经接触过,通过本节的学习再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分析静电现象,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成为电荷守恒理论的佐证。更为后期化学中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知道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和元电荷概念,既是对初中静电知识的延伸总结,也是为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定量计算(本章第二节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再结合本章其他章节知识为第七节的静电利用和防护做好前期准备。 4、新课标变化,加入“通过实验”,突出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电荷守恒物理观念,认识到物体带电的本质规律 科学思维:由生活中静电现象,在原认识基础上构建原子模型,对带电本质实验分析综合并通过实践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结论。 科学探究:学生通过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静电原理产生疑问,设计实验,观察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交流、论证的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此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对于科学的探究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二.教法分析 1、循环递进探究法 : 本节课将设置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设置问题串,通过猜想、实验、论证解决问题,实现闭环处理,每个环节产生新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不仅实现环环相扣而且前两个环节又存在知识点共性,便于总结。 2、实验启发式: 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分析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突出“立德树人”,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思路可概括为:问题激发→自主思考→实验探究→比较归纳→总结分析→学以致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和应用能力等是这节课能力培养的重点。本节内容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向大家展示仪器并演示初步实验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互助后面的实验,帮助学生真正从做中学。 四.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五、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引出本节课主题:探究静电现象及形成原因。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展台功能,将实验操作和现象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增强视觉体验。 阅读课本节前言知识。设计意图:认识电荷知识历史,感受物理文化历史。 回顾总结已学知识: 1、正负电荷的规定。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情景引入,提出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摩擦过的橡胶棒使金属箔验电器和金属球腔带电,观察金属箔片张角。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静电实验,观察现象。 ③ 探究实验,进入环节1 操作过程:学生摩擦起电使塑料棒带电后,与自制空腔接触,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 要求:智慧课堂平台拍照3张上传:即将接触、刚好接触、接触后。 问题串:1、摩擦起电原理? 2、接触后箔片张开原因? 3、箔片为什么会带电? 4、两种带电方法区别? 引入:1、原子结构模型解释电子转移原因 2、化学反应电子得失转移解释电荷守恒及离子带电量多少与电子得失关系。 平台展示学生的三张图片进行对比,以验证实验结论,研究后两张,再观察发现第一张照片共同点(进入环节2)。 ④环节2目的:解释感应起电原理 学生仔细观察带电橡胶棒靠近空腔过程中金属箔片张角变化, 两空腔先连接在一起然后分开,观察现象。 教师演示上述实验。 问题:1、为何没有接触会张开? 2、箔片为何带电? 总结:电子转移,电荷数守恒,感应起电。 验证电荷守恒实验:移走带电橡胶棒让两空腔合并观察现象 小结 1、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2、三种起电方式共同点:电子的移动导致电荷分布不均匀。电荷守恒定律以及两种描述方式。 3、电子得失的多少决定带电量多少。(为元电荷引入做准备) ⑤环节3目的:多角度提出元电荷概念 带电多少由得失电子个数决定的解释 1、原子结构决定 2、化学反应和带电离子化合价佐证电子不可再细分。 3、带电多少均是质子或电子带电量整数倍。 引入电子或质子电量绝对值即元电荷概念,计算中取e=1.6 ×10-19C 电荷量表示:Q或q 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数据测定: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测得。 ⑥例题反馈 ⑦ 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作业:问题与练习:第2题、第3题 六.板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 1.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二、电荷守恒定律 三、电荷量 1.表示方式:Q或q。 2.单位:库仑,符号:C 3.元电荷 e=1.6 ×10-19C 4.比荷,电子的比荷为 e1.761011C/kg me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df404d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