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浅析“文包诗”教学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中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在“文包诗”的课文中,“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那么,“文包诗”作为苏教版独有的新体裁,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本文中,我将借自己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来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浅见。 本课教学,我定下的教学目标有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借助课文中的具体句段理解古诗,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远离家乡的孤寂心情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浅析: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那么,作为一篇中年级的“文包诗” 课文,目标应与其它年段有所区别。那么,对于中年级孩子的教学要求应注重三点: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此教学目标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2、精读文本,扣诗入文。品“文”悟“诗”,体会联系;3、由文悟诗,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因此,针对课文特点和第二课时的教学要求,我指定了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 复习巩固 1. 教师谈话: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其实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背了,加上昨天的学习,你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吗? 2. 指名背诵。 3. 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4. 教师导入:我们不仅学习了这首诗,还学习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小故事,像这样有文有诗的课文我们成为“文包诗”。学习这样的课文,我们上节课说过要用“诗文结合”的方法来学习。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诗文结合的方法一起学习这篇文包诗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浅析:苏教版教材的编者之所以独创“文包诗”这一新体裁,其意图应该是明确的: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片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那么,在学习“文包诗”的课文时,教师应将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一以贯之,在低、中、高各年段做相应渗透,学生熟悉了这类体裁,掌握了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学习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二. 新授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在文中画出了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三位同学读。 2.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句段来好好理解古诗。 【浅析:在学习“文包诗”课文时,在初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方法,即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感悟,并与古诗句对应比较,进而更好理解感悟古诗意境。】 3.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异乡、异客 b) 比较读诗和句子,看看句中哪些内容是诗中没有写到的?(15岁、两年) c) 从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d) 有感情地读句子。 e) 再读诗,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王维这两年的心情。(独)教师板书。 f)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个15岁的孩子独自一个人在外生活两年,他会遇到什么困难? g) 有感情地读诗句。 【浅析:文中关键词句与诗歌紧密相连,抓住这些与诗歌联系紧密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诗文对照,诗文互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去想象情境,丰富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 4.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 指导学生理解倍、佳节 (2) 教师提问:王维平时思念家乡吗?为什么节日一来,他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 指名说,教师相机出示重阳节的热闹景象。 (4)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5) 教师提问:从哪儿体现出街上热闹?读到扶老携幼这个词,你脑海中浮现什么画面?指导有感情朗读。 (6)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又”字。 (7) 有感情朗读一、二两句诗。 5. 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 指导学生理解遥知、遍 (2) 教师提问:这一小节写了两段时间完全不同的节日气氛,看哪些同学最细心,找到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默读,找出以前、如今。 (3) 教师指导:再读一读这段话,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以前的节日气氛和如今的节日气氛吗?教师相机板书。 (4)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此情此景,王维心理所想的还有很多,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了,发挥想象,此时王维心中有可能还在想什么? (5) 指导有感情读第3、4两行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ec57b56c175f0e7dd1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