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余力学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余力学文”的学习,能够学习的意义。 2、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能够说出学习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二、故事启发 【考考你】 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用12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你知道是哪个吗? 【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即使你饱读诗书,那也只是成为炫耀的工具,你不能成为一个 真正有用的人。同样,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以后,也要在生活、学习中一样样的去落实到行动上。 【考考你】 孔子有一位学生叫子路,子路在还没有拜孔子为师之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大家都称他是野人,什么是野人呢?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叫野人。大家先来看看子路之前的装束:头戴插满五颜六色公鸡毛头冠,颈戴用尖锐如匕首般野猪牙串成的项链,腰佩一柄长剑,背套一张长弓,箭筒里有几支用竹子削成的无羽竹箭。 子路去买米,旁人见了他都拼命地跑说有野人来了。卖米的老板看了他都怕他三分。他并不是不付钱,而是他很鲁莽。很不讲道理。动不动就驺 [zōu]人家的衣服上前恐吓人。 不过子路非常地孝顺自已的父母,只因家中穷困,父母长年吃粗粮野菜,营养不良,所以要到一百里地外买上好的黍[shǔ]米(黄米,比小米稍大)以奉双亲。在买米回来的路上自已却吃路边的野菜不舍得吃黍米。 子路很勇敢也不怕苦,曾经打死过老虎。他们的那条村也因为有了子路,士兵见了也要绕路走。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一边舞起了长剑一边说:“我喜好长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就是马没有了缰绳。”子路骄傲地说:“我没有必要学习。他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烤揉就很笔直,稍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厚厚的靶子。”他骄傲地说:“我天赋异秉bǐng ,何必学习。”一边说着他一边就射箭了。 子说:“如果在这根竹子上安上羽毛,加上箭头。”说着孔子就拿起了箭射了出去。结果让子路傻了眼。因为这个箭的威力更大,更准,穿透力更强。 孔子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那么就会愚蠢,就会被人愚弄; 爱耍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那么就会放荡;爱好信用而不爱好学习,那么这种弊病就会害了自己;爱好直爽而不爱好学习,那么就会变得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么就会犯上作乱;爱好刚烈而不爱学习,那么就会变得狂妄无知。” 子路直听得汗流浃背,原来世间还有如此高深的学问,难怪时常自以为了不起,却一直让人讨厌,听孔子之言,竟如当头棒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于是再次跪拜在孔子脚下,心悦诚服的说:“夫子请收我为徒吧,我一定好好的跟你学习。” 用12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你知道是哪个吗? 【解释】 只懂得卖力去做,不学习书中的道理,靠自己短浅的见识,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就好像我们有的同学背英语的时候,只顾死记硬背,但是不思考,不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那么你就只有自己的私见,你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不知道别人有哪些经验教训,你就会连最根本的道理都不知道了。通俗地说,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原文理解】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感悟】 我们有些同学每天学习到很晚,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读。所以读书要很专注,要能专心才能有所收获。首先要坐有坐相,书一定要摆正,要用恭恭敬敬的心去读,假如读书时坐的歪七扭八,边坐的时候眼睛还飘东飘西,那就很难得到真实受益。现在有些同学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精神不专注,书怎么能读得好呢? 【考考你】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活,他只好给人家放牛。一天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雨过天晴之后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想:要是能把这美景画下来多好啊!于是,他找来草棍在沙地上画了起来……渐渐地,王冕对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见什么就画什么。后来,王冕有了积蓄,就买了画笔、颜料带在身边,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610ed9284ac850ac0242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