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童趣自天然

时间:2022-08-06 09:1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童真童趣自天然

繁华的唐诗,锦绣的宋词,为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牢不可破的根基。从古至今,它们的地位未因时代风云的变换而动摇,它们的风采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无论是五言、七言律诗,还是五言、七言绝句,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中国人因它们而骄傲,从这里我们能了解历史,从这里我们能重视中国古代人的心态,它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也许有人会说从唐诗宋词中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一份沉重,因他们的壮志难酬,因他们的背井离乡,因他们的生离死别,也因他们的家破国亡,但是在这平凡之中,大众之内我们却能体会他们的那一份坚强,特别是在某些童趣诗词中,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是处变不惊,什么是潇洒不羁,生活再苦,生存再难,拥有一份童心,你就会活的很潇洒,无须多证,还是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在此举几首代表性的实例以见一般。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这就是袁枚的《所见》。这首诗之所以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我想是很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及思维特点和诗本身特点的。众所周知,小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并且他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及青少年,所以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偏重于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方式以吸引这些孩子们的注意力,况且当人们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越愿意投入进去,而这首小诗很符合小孩们的要求:

一个夏天的中午,没有一丝风儿,一个小牧童头戴一笠破草帽,骑在一头黄牛背上吹着短笛,牛儿慢悠悠地走着,似乎陶醉在这悠扬的笛声之中而忘记了炎热,这清脆悠扬的笛声穿过前面那片树林而传的很远很远,渐入树林口,牧童突然停了下来,笛声戛然而止,牛儿也似乎很吃了一惊,左右望望,不明白小主人有何意图,原来他见到了一只鸣蝉,正欲逮住它呢。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部儿童喜欢的小型连环画?见诗如见画,整个画面激动欢畅,极富动感,形象生动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同时牧童那乖巧勤劳的形象,那可爱的举动通过

”“”“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这种生活经历让农村孩子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被接受。小牧童的灵动,通过突然这个副词写到了极致,让成年人一瞬间捕捉到一种久违的童心,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小牧童看到那只鸣蝉时的目不转睛,让我们忍俊不禁。

爱玩、爱闹是儿童的天性,否则就是反常态。从古至今,社会在不断地变化着,孩子们玩的形式可能变了,但爱玩爱闹的本性没变。古代儿童虽然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这并不能束缚他们的想象力,为自己创造玩的形式,也并不能剥夺他们玩的权利。就像黄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杨柳依依,风景如画,场景如诗,一群散学归来的儿童也知道惜时如金,连忙借着东风放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忙趁东风放纸鸢,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儿跑来跑去,跳啊跳,慌忙搅乱地放线、收线比赛着,叫嚷着看是谁的风筝飞得高。天上飞的是风筝,地上跑的是儿童,热闹非凡。热闹是属于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的,快乐是他们的,跳、跑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唐诗如此,宋词又怎样,朝代更替频繁的宋朝,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诗人们也多忧患意识,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宋朝词人中还是有几位豪放词人的,如辛弃疾,他在经受被贬过程中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仍没有悲观,而是看到了美好,记得他当时不为朝廷所容,被迫落职闲居带湖时为了排解内心苦闷去散心时见到了一幅绝美图画:


静静的溪水,青青的小草,偶尔传来若隐若现的一翁一媪的似醉非醉的吴语声。循声望去,原来临溪边有一低矮茅草屋,有一翁一媪在闲聊,溪东有一十四、五岁少年在锄豆,门口还有十二、三岁男孩在编织鸡笼,放眼望去,溪头还有一个更小的男孩躺在青草地上,翘着二郎腿,一手拿莲蓬,一手正剥莲子吃,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这就是辛弃疾有名的《清平乐.村居》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首格调清新优美的农村词中,作者并未直接介入情境之中,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着,摄取特具诗情画意的人物活动镜头:茅檐低小,容膝易安,清幽不俗;青草溪边,目摄成趣,生意盎然,耳际所闻是甜软的吴音,大儿中儿各司其业。而溪头卧剥莲蓬小儿无形象,我觉得是全词最为逼真传神的形象,那调皮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正是这最后一组画面将眼前的景和谐、美致推向高潮,我想任何一个读过此词的读者,当读到这最后一句时会哑然失笑不是?虽然他很调皮但很可爱,这一”“展现了一个聪明伶俐调皮狡猾天真儿童形象。从而证实了气氛在清幽之中多了几分活泼和灵动,与其说作者醉于酒,倒不如说是醉于心。此词虽仅有一句,但凡文在精不在多,也正是这一处点睛之笔,概括和描绘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儿童形象,岂不妙哉?

古代童趣诗词虽数量有限,以上也仅是这有限中的极限,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它们用自身的特点并不求下笔千言,而是通过一字一词活现出儿童天真、活泼、淘气、爱玩、爱闹的天性。儿童是未来,古人亦知,为儿童写作,文学永远都是年青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72f9ac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