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德育教育的分析 摘 要:提到德育教育,我们先引用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千古名言。其中“传道”位居首位,由此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教书还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要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就文言文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加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因为占比较高成为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之外,我们要考虑到古文的特性,并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加以渗透,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文言文教学与德育教学概况 第一,教学与德育教育存在“割裂”的情况。由于课堂教学实践有限,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更喜欢直接讲授重点知识,比如:背诵古文,熟记字、词和课文的翻译。这样就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文化素养。多数学生机械地学习文言文,更不愿意主动探究文言文背后的知识。第二,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其特定的存在背景。如果单纯地记住一些知识点,忽视时代背景,那么这篇文言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吾与城北徐公熟美?”(《邹忌风齐王纳谏》),这句话被很多学生作为自虐的口头禅,但教师对于该文的时代背景讲解甚少,学生们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三,外部环境原因。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受到这种冲击,学生们无法潜心体会文言文的精髓,从而降低了德育教育水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依托教材制定目标 可以说,教材所选文言文课文都诠释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古人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并能体会到先哲的家国情怀。为了开展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深度挖掘德育素材,制定可行的教育目标,比如:《陋室铭》(刘禹锡)一文属于千古佳作。学生们不仅要能掌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与使用方法,还要懂得“托物言志”的巧妙手法。在学习思考中体味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作者在超逸的心境中,非但是一位“闲人”,而更是一位爱不释卷,高洁傲岸的奇才。 1. 挖掘文言文中的德育资源 中华文化浩浩荡荡五千年,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古人留给我取之不竭的思想养料,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唐诗或者宋词,或者先秦散文、汉赋、史学,都是古人哲思的积淀,比如:《离骚》(屈原)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无数文人志士开辟了历史先河,留下一页又一页的璀璨记录。通过深度挖掘,有机串联,能够发挥群文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涵 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学生要能准确的朗读字词,并能借助注解、词典理解大意。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慢慢感悟课文的内涵。阅读包括如下几个过程:第一,初步感知。通过理解语句了解文章描述的梗概(人与物);第二,和学生一起研读。学生慢慢思考课文,并配合批注理解较为生涩的段落;第三,品读课文。通过细细研读文章,感悟文言文涉及的素材和魅力所在;第四,鉴赏课文。认真梳理文言文的修辞特点和写作方式,借助语文思维再次理解文言文。比如:《小石潭记》(柳宗元)一文,作者描述了小石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小石潭的美景,配上咕咕的流水声,以及美妙的古琴配乐,慢慢朗读出美妙的语句。在文章结尾部分,则增添一些悲怆的情绪,感受到作者北边后的那种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样就能很好的实现本文的美育教育目标。 (四)借助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效果 一直以来,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如同巢中待哺的小鸟儿,只能无选择的“投喂”。对此,我们可以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增加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内容,比如:在《鱼我所欲也》(孟子)一文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针对孟子主张的“舍生取义”进行点评,在学习中理解该文中的虚词和实词的使用技巧,并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论证方法(比喻、对比、正反等),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在《岳阳楼记》(范仲淹)一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做足功课,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然后写一篇演讲稿,再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各种资料,以及再加工成文,深刻理解作者高屋建瓴的崇高思想,客观评价作者的政治理念与生活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三、总结 总之,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借助初中语文文言文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价值。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借助文言文这一文化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333f34f2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