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姆的简介 (一)弗洛姆的家庭 (二)弗洛姆的3个重要经历 1、跟着学者旧约全书: 2、女邻居的自杀事件: 3、一战的爆发: (三)弗洛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 1、弗洛姆的职业生涯: 2、弗洛姆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1)弗里达.里斯曼:弗洛姆的第一个妻子 (2)卡伦.霍妮: (3)亨妮.格兰德: 弗洛姆的第二个妻子 (4)安尼斯.弗里曼:弗洛姆的第三个妻子 (四)弗洛姆的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1941)、《为自己的人》(1947)、《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健全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概念》(1961)、《人心》(1964)、《人的破坏性剖析》(1973)、《为了一生的爱》(1986) 二、社会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论的基本假设 1、人类两难的境地:推理能力使人类进入了两难境地。弗洛姆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被迫脱离了史前与自然的统一。人类没有强有力的本能去适应变动的世界,但获得了推理能力。这种推理能力使他们与自然分离,但却能够知道自己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2、人类的“存在二分法”:(1)生与死之间的二分法;(2)人们能够将全部自我实现的目标概念化,但是人们意识到生命太短暂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3)人最终是孤独的,但是他们不能忍受孤独。 (二)人的需要 1、亲和需要:与一个活几个人联合的驱力。弗洛姆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可能有3种:顺从、强权和爱。 2、超越需要: 3、觅根: (1)觅根是确立根基的需要,或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再次有家的感觉。 (2)建设性策略的觅根:积极地、创造性地与世界建立联系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或整合的人。 (3)非建设性策略的觅根—固着:一种执拗地不愿意离开母亲所提供的保护自己的安全领地的方法。 4、同一性感觉(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 人有能力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5、定位框架: 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生命才有意义。有人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理性的;而有人确立的目标则是神的启示,自己种族的优越性,是非里性的。 1 需要小结: 表7.1 弗洛姆的人类需要一览表 亲和 超越 觅根 同一性感觉 定位框架 消极成分 顺从或支配 毁灭 固着 顺应群体 非理性目标 积极成分 爱 创造 完整 个性 理性目标 (三)自由的重负(孤独感、逃避自由和积极自由) 1、孤独感: (1)定义: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即霍妮所说的基本焦虑。 (2)孤独感的由来: 2、逃避自由: 3种逃避自由的机制: (1)独裁机制:为了获得个体所缺乏的力量而放弃自己独特的自我独立性,并将自我与自我以外的人或物混同在一起的趋势。 ①受虐狂 ②虐待狂: (2)破坏机制:根植于孤独、疏离和无能感之中。个体和国家都有可能采用这个逃避机制,通过消灭别人或他国,以获得一种变态的隔离。 (3)服从机制:具有服从倾向的人通过放弃自己的个性,成为别人所希望的人来逃避孤独和疏离感。 3、积极自由(实际自由): 获得实际自由的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喜欢自己,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本性来行事。 实际自由可以解决人类两难的境地。人们通过主动的爱和积极的工作,可以保持个体的完整又可以将个体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四)性格倾向 非建设性倾向:“非建设性”是指该策略不能促使人们获得实际自由和自我实现。 1.接受倾向: 积极品质:忠诚、容忍和信任。 消极品质:被动、顺从和缺乏自信。 2.剥削倾向: 积极品质:有冲劲、自尊、有魅力和自信。 消极品质:自我中心、欺骗、骄傲、傲慢和引诱别人。 3.贮藏倾向: 积极品质:守纪律、整洁和守时。 消极品质:僵化、思想贫乏、固执、强迫性和缺乏创造力。 4.交易倾向: 积极品质:随机应变、思想开放、不教条、能适应和慷概大方。 消极品质:毫无目的、机会主义者、行为不一致、挥霍无度。 建设性倾向: 单一的建设性倾向包括3个维度:工作、爱和理性。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773f0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