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时间:2023-02-03 17:39: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环境工程101 陶涛 201008340230

要: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有特点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而日趋丰满。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文化,对民众的衣食住行有着莫大的影响。本文将以魏晋服饰文化为例,试图古代服饰文化做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与民族文化交流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探讨,望对相关性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族;文化交流;服饰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延,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魏晋时期社会变迁,服饰从开放到简约,由“推行”走向“禁止”。本文拟以魏晋时期服饰变化为例,在查阅历史文献、异志小说等的基础上,加之最新考古资料来探讨不同时期,简要探讨民族文化交流与中国古代服饰变化的关系。

一、魏晋时期服饰变化及其特点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而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除律令格式规定礼服之外的日常着装更是极富时代特色,引领女装潮流,出现了神秘高耸的帷帽、潇洒伶俐的服饰、轻巧袒露的薄纱衣裙等新奇大胆的装束。整体看来,魏晋女装主要有三种组合变化,即孺裙装与女着男装。女性装束多与隋代相近,上穿小袖短孺,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绸带系扎,以后数百年虽屡经变化,且受到别样流行服式冲击,但始终保持孺裙这一基本样式;来自异域的服饰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广大贵族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着男装也盛行一时;后来更多地恢复了传统,经过改制的宽衣大袖的孺裙装又成为妇女的主要着装形式。

魏晋时期对衣冠的接受态势是显而易见的。据考古资料证实,在陕西乾县水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陶俑中,有很多身穿华服的妇女形象,她们通常身着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于劳作)和软锦靴,极具异域特色。《新书·舆服志》兑:“妇脾衣斓衫,而仕女衣服。”除此以外,还出现了人兴帽等社会现象。所谓帽,实即西域地区的浑脱帽,一般多用较厚的锦缎制成,也有用“鸟羊毛”制成的,帽子的顶部略成尖形,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各种珠宝《旧书·舆服志》载:“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帽,靓妆露而,无复障蔽于庶之家又相仿效。

魏晋时期所谓的服饰,主要指的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契丹和女真所着的衣装。出于政治其它方而的原因,魏晋长期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时常处于对峙的状态,种状态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不容忽视的。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仿效。 从文献记载和传世的有关实物、图像来看,魏晋时期的妇女服饰是趋于拘谨、刻板和保守的,式样花色也不丰富,色彩也不那么明快鲜艳,给人的感觉是质朴、洁净、自然、规整


换句话说,此时女子服饰的潮流以奢华转为典雅、简朴。

二、原因简析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认为,贵族女装、大胆时尚是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的产物,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备,因为它无法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多变开放的贵族女装恰恰产生,而不是国家大分裂时期?而后世为什么被禁,妇女服装走向简约?双轨制的服装格局又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借助可考文献及其其他相关数据,笔者在此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诸化成为现实。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将当时世界诸多文明形式引人,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明盛极一时;此外,王朝建立以来,以儒学为主,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则以佛教治国,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其他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也纷纷在找到了适宜发展的广阔空间,这样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使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再之, 据《六典》记载,和政府来往过的国家,曾经有二百多个,有回给人、龟兹人、叶蕃人、南诏人以及日本人、新罗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等等。随着大量外国人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必然带来各种文化的意识形态碰撞和交融,服饰文化必受其影响。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使得其服饰带上了奇特的异域风采。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新疆叶鲁番阿斯塔那出上的绢画中有许多穿这类服装的妇女。开元年间,服之风盛行。妇女皆著服帽,有浑脱帽、搭耳帽、卷檐毡帽等形制。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形,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女装风格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渐渐的,有宫人们骑马而目“有衣男子衣而样”的,也有妇女“靓妆露而,无复障蔽”的,这种盛行的女穿男装的风气,就是当时对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建立初期,辽、西夏和金朝分别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开发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并在社会文化的某些方而日益接近宋朝,甚至有些习俗还被人民所吸取,成为人民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统治者屡屡对百姓发布禁令,但当时的服饰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民族间的不断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继续盛行不足为奇,实际上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与下层民众反应不同的是,当权者,因袭春秋大义观念影响甚深,认为以夏变夷才是正义,以夷变夏则为汉人所不耻。尽管这种抑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效力,使服饰类型按照礼数和伦理的要求转向了拘谨和保守的风格,但事实上,服饰依然沿袭其风。谈及此种情形,或许朱熹的一句话能清楚地予以阐释:“金世之服,大抵皆此。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土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果不其然,服装大抵只有“祭服”“朝服”或提倡但不太流行的“深衣”等还保留了制外,其他都是从变化而来或受其深刻影响。

诚然,社会开放的程度不及盛时期,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转折时期的一个土朝,其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aaee8551e79b89680226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