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楚辞学习感受 汉语言文学 020311班 刘 慧 学号02031113 学习,认识楚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楚辞中独有的楚地特色及伟大的诗人屈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短短四句话,写来,只觉得潇洒自然不做作!配合它特别的形式和情调,如果还有音乐,我们将可以更充分地体会那份曲折变化、悦耳动听。 楚辞在中国文化里兴起得并不太早,它比《诗经》晚,甚至比诸子散文还晚,但也正因如此,它吸收了诗经的奔放情致。吸收了诸了散文的文字技巧,再加上独有的楚地特色,便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楚辞风情,宋黄伯思曾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正说明了楚辞明显的地方色彩。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鬼神信仰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南方楚国迷信巫术的宗教风气却非常盛行,又由于南方高山大泽云雾悠渺的情境。非常适合鬼神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于是,许多美丽的歌词乐舞,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与传说发展起来,而楚国被称为“南风”或“南音”的音乐与民歌,又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曲调,与当时标榜玉音的中原雅乐大大不同,使楚辞的创作与传唱,理因为音乐的起伏而有情致上的宕拓,而人民富于幻想与爱美的浪漫气息,更让夸诞靡丽的文辞,不受拘束的奔腾在字里行间。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篇中,神话素材经过屈原的精心结撰,都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同时,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屈原以后,在楚国和汉代都有一些人用“楚辞”这种诗体来进行创作。大约到了西汉末年,许多“楚辞”作品就被编为一部总集。但是无论作为文体或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这一词永远是与屈原的名字分不开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的)名平,秭归(今湖北秭归人。相传古帝颛顼商阳氏是楚国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属于楚王族的一支,屈原降生的那天,正当太岁逢寅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的观念,他父亲便给他取名为“平”,字叫“原”,与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征;原,广阔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这样屈原的名、字与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意义。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来,当然是幸运而又值得骄傲的事,但屈原并没有沉醉于这种幸运之中,他知道“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抽思》,)所以,他十分珍惜光阴,努力自修:“泪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坚持不懈地追求高洁的品格“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桔颂》)。坚定执着地追求真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屈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古代的兴衰治乱进行了研究,屈原作品中常常说古代圣君贤臣成功的事迹和暴君奸人失败的教训,而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北方的史事和神话。《史记·屈原列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当然是他辛勤努力的结果。 屈原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不仅忠于国家,而且对楚国的乡土山川,风物人情都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有历史渊源,并且与楚国人民是相通的,楚民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它曾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而受到周成王的封爵。但在后来,楚国却长期受到中原列国的歧视和敌视,被看作“披发左衽”的民族,被诬称为“荆蛮”。这就促成了楚国人民有比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乡土感情,有一种自立向上的精神。生长在这块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土地上的屈原,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现在去看他的作品,可以发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透过优美艺术形式的表现,把他的品德,人格,对自身遭遇不平与惶恐,对于亡国的哀痛与悲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像他的代表作《离骚》,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体会他“遭忧”的心情,但是字里行间的曲折与血泪,仍是可以在细心阅读之后,令人深深动容。 文章的最后,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首楚辞:《越人歌》。这是一首很特别的楚辞,原本是越人驾船载楚国王子时,用越语唱的歌,楚国的一下子听了想知道唱的是什么,于是请懂得越语的人用楚语翻译,形成了一首某种程度上,兼具楚越风情的楚辞: “兮兮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我似乎可以听见越人那欣悦的高歌,也可以感受到一份真诚毫不掩饰且热切的情怀。 在如此博大精深,色彩斑斓的楚辞世界中,实在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学习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fc705b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