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应用

时间:2022-05-06 05:2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应用

福州金桥学校 毛文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白鼠的试验中发现,试验组的老鼠的学习行为会受到试验人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1968 年罗森塔尔(R.R和雅各布森在学校里也进行了同类试验。他们从一所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其实这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告诉老师这是班级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注意观察。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真的比控制组的学生有很大提高。一年后进行第三次测验,实验组学生的 IQ 提高幅度更大。这个实验表明,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学习未来事件的预料和预想。望效应是指因期望作用于某一事件或活动,引起相应结果的变化。教师期望效应是指由教师的期望所引起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当教师将某种教育期望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望。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自我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一、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期待,会使他们受到鼓励,往往能使他们的智力、情感、个性顺利成长。教师们已普遍认识到积极期望的巨大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但在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上的偏差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人才,学校、教师的许多利益都与升学率有关。这往往使教师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代价来保证另一部分学生的优势发展。受传统智力观点影响, 有的教师认为, 教育只对优等生起作用,对差生收效甚微,学生爱学习教育的前提, 不爱学习,所以没办法教。他们对差生的发展丧失信心,于是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其实, “差生往往是由于学习上的反复失败,形成了心理障碍,导致渴望成功的天性和学习潜能被压抑而沦为差生。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关注。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常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给予低期望或零期望,表现出冷淡、偏心的态


度,使这些学生心理不平衡,丧失自信心,用消极的态度来对抗教师和学校的教育。

2.在学生观上的偏差

1)对学生缺少全面、正确的认识。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而这种划分标准是片面的。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的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是以这两种能力为主。那些在这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被认为是优等生,反之则是差等生。这违背了人才多样性的标准,并把学生的发展引入了歧途。优等生学业上的成绩不能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比如实践能力等。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常常缺乏创造性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在学生之间鉴别优劣,而是探明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过于统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目标追求、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涌入校园,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学校教育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期望。然而现行教育制度讲究大一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参加统一的考试,使低成就学生因达不到统一的要求而强化了教师的低期望,使学生失去自信,形成消极的归因方式和自我概念。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异, 那么学生的成功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步成功所达到的台阶也应该是不同的,成功的内容可以是认知的,也可以是非认知的。

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化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 使之获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完善自我的能力。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为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在此提出几点措施: 1.建立期望教育观,提高教师效能感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树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有些学生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很有创造性,思维活跃。教师对他们要多关心多鼓励,不断以切合实际的期望引导他们,用爱和信心去支持学生的进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让希望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他们身上发现积极向上的因素,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愿望和可能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人,而且还要以自己对人的巨大信任去提高人。建立期望教育观是发挥期望正效应的前提和基础。

2.全面地了解学生, 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一般发展,不能仅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教师应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不要先入为主,要控制自己的消极评论,多给予积极评价,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多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当前的学生, 对后三种高级需要更迫切。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3.有效传递期望,提高任务效价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肯定评价,把自己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以适当地行为( 眼神、手势、姿态等) 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被重视和被关怀感,激发其积极而热烈的情绪,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多鼓励、少惩罚的心理学原理,即使学生犯错误或解答问题出错的时候,也应以积极鼓励的态度,指出缺点和不足,提出努力目标,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使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表扬某一同学时,必然会影响被表扬同学及其他同学的心理平衡。如果表扬不注意具体语境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即使是被表扬的同学,也可能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表扬也要讲究艺术。另外,表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不是目的,教师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使课堂上到处洋溢表扬之声。 4.确立合理的期望,及时调整期望

教师在具体利用和设置期望目标时,不仅要使期望目标与学生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远近不同的期望目标。对每个学生寄予高期望的同时,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其强项发展为特长,弱项的发展得到激励,保证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教师期望应以信息反馈作为调整的杠杆,具有动态发展性。经过一段时间,教师要对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总结,对达到目标者再提出新期望,对未达标者进行分析,帮助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努力的方向,同时,对其获得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

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教师期望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故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期望技能,使教师期望效应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循环发展,促进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75a13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