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走近乡土文化 一次,准备教学《屈原列传》那篇课文,预先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学生回去了解家乡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有何意义,等等。结果却大出意外!学生原来对端午节竟然一无所知,平时偶尔提到几个传统节日,也常常张冠李戴,回去了解后,才对端午节有了一些认识。 事实上,乡土文化处处存在,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能保存的尽量保存,能抢救的尽力抢救,为的是使乡土文化永放光芒。而作为学校教育,有责任让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自觉保护乡土文化。 一、乡土文化是一面镜子,借助这面镜子可以窥见家乡历史的痕迹 乡土文化应该是语文知识的一部分内容,我们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素养就包括乡土文化在内,因为乡土文化是一面镜子,借助这面镜子,可以窥见家乡的历史痕迹。我们的学生通过学语文、学历史、学地理,懂得古今中外的灿烂文化,提到陕西的兵马俑,提到敦煌的莫高窟,提到埃及的金字塔,提到北京的颐和园,不少的学生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一提到家乡的什么建筑、什么古迹、什么名人,他们就傻了眼。这不能怪学生。过去,上边还经常提出要学校自编乡土教材,目的就是要学生认识家乡的面貌,了解家乡的历史,把根扎在家乡的土壤中。可是,后来很少有人提乡土教材、乡土文化,就渐渐使学生远离了乡土文化,淡忘了家乡的历史,以致“身在农村不知农”。 现在,有必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只要一调查,就会发现很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走近乡土文化,就走进了家乡历史,就会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人的感情。而有了这种感情,就不会数典忘祖,就不会蔑视乡土文化。我们读过唐诗宋词,读过鲁迅以及其他一些名人写的回忆性散文,从文中不难看出这些古人、名人对乡土文化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作为后人,没有理由割断历史,恰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承前启后,使家乡历史得以延续。了解乡土文化、尊重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就显得意义特别重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这面镜子,让学生去窥见家乡历史的痕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乡土文化是一座宝库,走进这座宝库可以汲取丰富的营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乡土文化同样如此,它像一座宝库,里面储存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精华。笔者曾经调查过家乡充满泥土味的历史文化,收获很大,其中有好多内容让人怦然心动。比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家乡人出于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感情,自发组织了文娱队,自编自演文娱节目,不要任何报酬,吃、住、行以及简单的道具都是自理的。在那艰苦的年代,家乡的那支文娱队经常活跃在田头场边,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家乡人的革命斗志,为打击敌人、保卫家乡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如,家乡人过春节贴春联,不喜欢花钱买现成的春联,而是喜欢自己撰写春联,内容紧跟形势,又不失乡土气息。透过自己撰写的 春联,可以看到家乡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还可以看到家乡人那种可贵的不因循守旧、不坐享其成的创新精神。总之,只要你踏上家乡的那片热土,乡土文化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你就会在心底里惊叹起来:啊,家乡真是一座文化宝库!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领着自己的学生走进这座宝库,去探究乡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充实并提升自己。我们不妨结合作文训练,把乡土文化写成调查报告,或报告文学。通过写作训练,去真切地感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特别在乡土文化的部分内容濒于消失的今天,能够及时抢救,竭力保护,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当过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乡土文化还有它的市场,还有它存在的价值,还有它的神奇魅力,那时的人们就会想起有人曾经为抢救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作过努力,曾经起到过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这样做功不可没。我们既让学生为家乡人做了一件好事,又让学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乡土文化是一根红线。即使你远走他乡它也会挂牵着你的心 我们读过柯灵写的《乡土情结》,都被文中的浓浓的乡情打动了。童年里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都会使作者想起了家乡的一切,特别是给作者带来的愉悦的乡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成了空白,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差不多成了空白。因此,为了使学生不远离乡土文化,为了使乡土文化在学生心里牢牢地扎下根,就必须给学生补上乡土文化这一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893b9c09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