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自制酸碱指示剂》说课稿

时间:2024-01-20 12:18: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化学《自制酸碱指示剂》实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制酸碱指示剂》是位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单元第一课《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个探究性实验。该实验主要是判断哪种花汁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以及使用天然材料制备酸碱指示剂的方法。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的原理同时能够正确利用酸碱指示剂去判断溶液酸碱性,因此通过该实验帮助学生学会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和理解,且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结合。同时此实验材料和仪器都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操作性,将化学实验更加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本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探究热情,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意识以及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归纳,知道花汁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做酸碱指示剂。

2)通过实验探究,练习“研磨、过滤、滴加液体”等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组内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

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自制指示剂的过程、方法和原理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难点:学会自制指示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题内容,为突破重难点,践行生本课堂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交流回顾复习知识:酸碱与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分组实验探究:利用实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3)小组合作讨论、展示、总结。

四.教学过程

实验室准备实验用品——实验所用仪器;学生小组前置研究准备至少2-3种植物花瓣或果实

1. 引入:

回忆石蕊和酚酞试剂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的变色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可以做酸碱指示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51页资料卡片能够知道可以从植物中提取色素制得酸碱指示剂,引出本课题《自制酸碱指示剂》 2. 实验开展

1)制备指示剂

学生阅读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步骤,了解实验内容,检查实验仪器;


教师提醒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在使用研钵研磨时,不能用研杵上下捣碎,只能轻轻压碎;使用完成后,用水清洗干净。 ②在用酒精溶液吸取色素时,最好充分接触5分钟左右。 ③过滤好的液体要分开存放,以免混合,出现实验现象雷同。

④实验时注意盐酸、氢氧化钠的使用安全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利用自带的各种植物果实和花瓣,相互合作动手制备指示剂。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安全。 2)试验展示

学生完成指示剂的制备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自制的指示剂去试验在白醋、盐酸(酸性);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碱性);氯化钠溶液、蒸馏水(中性)中的显色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在以下表格中:



指示剂本身颜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

现象 白醋 盐酸 石灰水 蒸馏水

指示剂1

(名称: 指示剂2 (名称:















讨论问题:①归纳实验现象。

②讨论思考a.所有花汁都可以做酸碱指示剂吗?

b.哪种植物汁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呢?

3)分析讨论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小组发言质疑实验结论

3.归纳总结

1)通过实验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可以发现,只有花汁在酸性,碱性溶液中能够显示不同颜色

时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

2)研磨、过滤、倾倒液体和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五.板书设计

《自制酸碱指示剂》

. 自制酸碱指示剂实验 1. 实验步骤:

1)研磨: 只能压碎,不能上下捣碎

2)酒精浸泡: 充分接触5分钟

3)纱布过滤: 分烧杯盛放,不能混合 4)试验滴加: 药品有腐蚀性,注意安全

2.总结: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花汁可以用作酸碱指示剂

六,教学反思

在本实验过程中,分成三步走:1.回顾旧知识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2.充分相信学生,实践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类似前置研究活动(课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最终实验结论。3.最后教师和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fe44a4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