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提问: 1: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2: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3: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4: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播放配乐朗诵版《黄鹤楼》,学生跟着吟诵)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e562adbb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