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灯火夜阑珊 作者:刘玉新 来源:《作文·初中版》2022年第10期 清江下游有一座小城,叫龙舟坪。 城不大,一条龙舟大道横贯东西,西起津洋口,东至白氏坪,其间虽有高山峻岭阻其畅达,但春绿秋红反添出一分诗意,于车水马龙之中舒缓了节奏,平和了人的心绪。就像穿行于闹市,听到一首古筝的曲子,珠落玉盘之后,突然“叮咚”一声微响,有了一个短暂的停歇,让听的人回过一口气来。 沿江还有一条大道,叫清江大道。 清江大道一半傍街,一半临江。临江的一面筑有一道亲水平台,大理石的栏杆,温润如玉,摸一下,手心酥酥软软的,特别享受。沿途的亭榭廊坊,参差错落,曲径通幽。累了,随处可以歇会儿,看江景,看雾霭,看对山的红枫绿竹,看一叶扁舟踏江而来。 人行亲水平台,偶遇突出江边的廊道亭台,便如凌波微步于江面之上,耳边时有鱼跃溅起的水声,但更多的是迎面而来的熟人打一声招呼,问几句近况,乡音入耳,格外亲切。也有外地口音,一行数人,举着相机的,背着背包的,手持画夹的,轻盈的脚步里,一半顾后,一半瞻前,流连之情,全写在脸上 —— 来对了地方。 待到华灯初放,一江璀璨,满目生辉。最先亮起的是亲水平台上的灯光,廊顶上红红绿绿的彩灯,草丛中洒向空中的射灯,春夏秋冬,从不因为阴晴雨雪、月缺月圆而稍有暗淡。 这几年,小城盖起了一座座高楼,每到傍晚,一座楼就是一道景观,不仅室内灯光明亮,就連外墙上也安装了彩灯,加上沿街的小吃店、小商户的各种灯箱广告,像是约齐了似的,一起大放光华,把一条清江装扮得像个新娘子,浑身上下透着鲜艳。 诗云:半江瑟瑟半江红。于清江的夜晚,应该算是最为贴切的写照。这么多年,我不仅是走在灯光里,也常常坐在高楼上欣赏这一江的阑珊。醉人的不唯有美酒、花香,还应有这满城满江流淌的灯光。 要是约上三五好友,夜登东山鸣凤塔,那当是另一番景象。西向而望,龙舟坪就像一个微型的维多利亚湾,水绕山环,山水相依,一城灯火尽收眼底。登高远眺,龙舟之形惟妙惟肖,两边翘起的地方,一头连着观音阁,一头连着鲤鱼洲,想来就是古龙舟八景里的“东峰樵隐”和“鳖渚渔歌”了。往上,是三里店,是七里湾;往下,是文笔峰,是永和坪,是白石雄关。 说起文笔峰,还有一段故事。道光十五年(1835),山西拔贡范炳监到长阳任知县,听说自乾隆举人彭秋潭之后,“第子曾无著录人”,于是率绅士刘文源、方可儒、李植达、李芹芳、杨文佩等捐资修建文庙、九峰书院等。同治四年(1865),绅士们捐资造鸣凤塔于文笔峰,以古语“凤从东来,鸣于高岗”而命其名。 建塔,即借释迦牟尼“圣人”“能人”之意,以弘扬地方人文气蕴。有诗曰:试问凤台何处寻,一轮明月到如今。城楼渐阔梧桐少,闹客常新隐士深。昔日呼朋登石塔,青春散梦啸云林。快哉每盼留情出,携酒秋山裹素琴。 悠悠岁月,让千年的守候迎来了如今的盛世繁华。如今,鸣凤塔摇身一变,成了宝塔山公园,一到夜晚,塔上塔下,灯火辉煌,如同白昼,照亮了县城的东方。 宝塔山下,是新修的清江大桥,通体红色,如长虹卧波,一头连着磨市工业园,一头贯穿北山公路。 龙舟坪,一座小小的县城,人口不足十万,却风度翩翩,一边优雅地在清江画廊东大门迎来送往,一边默默守护着天地馈赠的日月风华。 探秘古人的胸怀,意境深远,幽情旷达。此时的夜,月光如练,天上的星灯与小城的霓虹交相辉映,吸一口林间的空气,浑身说不出的舒爽,能长相厮守于此,真想举杯喊一句:我的故乡!我的龙舟! 曾记得,数次往返于夕阳下的果酒岩与叹气沟,一边上一边下,三五友人,行行止止,或于岩石之上小憩,或于绿草丛边疾走,挥汗之间,县城在对面隔江相望。往左是三里店,即古龙舟八景中的“泉水春耕”;往右是县实验小学那一片,亦即古龙舟八景中的“东峰樵隐”;背后是“军岭晴云”;临江则是古“龙门春水”,也就是今天的叹气沟。一足之所,居然可以览多处古今名胜于一怀。虽然古景面目已非,但诗情画意仍足于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待到满城灯火阑珊之时,当是别有一番意趣了。 如今叹气沟又有了新的名字:向王寨。县城的人隔三岔五就会来走一趟,即便是下了班,也有年轻人迎着夕阳,沐着晚霞,拾级而上。夜晚的向王寨,从县城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空中城堡。灯光闪烁的时候,不知道内情的人,还真误以为是天上的星星了。那一片灯火,那一空星光,一齐倒映在悬崖脚下的清江里,要多美有多美。 如果山居一宿,站在半山的吊脚楼边,举目向左望去,新修的七里湾大桥更是一道夜间风景,车行桥上,桥行水上,清辉的路灯就像一条蜿蜒的小白龙浅卧在沙滩边。 对岸古城红红绿绿的斑斓一直沿着清江大桥延伸过来,绘成了一幅画,有山有水,人在江边走,车在画中游。 清江的夜晚就这样,穿越了古今,从江枫渔火到一江阑珊,照亮了龙舟山水,醉了人间岁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01137f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