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字教学意义解析

时间:2023-04-17 05:0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字教学意义解析



人们常将“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叫做‘牵’着学生鼻子走”“牵”便成了传统教学的关键字、代表词。“牵”之此意可戏解为:教师事先设计好圈套,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像牛马一样,将其强拉入彀中。

“牵”与“导”是教学上的反义词,“导”代表的是现代教学。“导其妻子,使其养老”“忠信以导之”分别是《孟子•尽心上》《吕氏春秋•适威》中的话,“导”在此是比较原始的,却恰好是现今教学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开导、启发”之意。除此之外,“导”字还有“引导、疏通、传导、选择”等义项。

“导”在教学上的恰当组词及其所形成的角色有:导演、导标、导航、导游、导师等。

以上述“导”之意义为基点,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情、学情来进行“或启、或引、或疏、或传”“导”以及转换不同角色的“导”是一门学问、一种科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多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话题,但在具体工作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总是落不到实处。“反客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

新课标更加重视强调“导”在教学过程中的支配作用。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给新课标出台所作的序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说道:“……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便足以说明这一点。

“导”之古今,便是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过程。

“导”字之实际运用千变万化,博大精深,但以管窥之,又可见如下之一斑。 一、“导”的把握

教学前要精心设计“导”的环节及内容,明确教学中需要“导”的时间、地点及大致内容,做到有备而无患。

教学中要强化“导”的调整、控制功能,随机应变,加减变通“导”的内容。 教学后要拓展“导”的区域,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上,最终落在培养自学能力上。

二、“导”的技巧


第一是“导”要恰到好处,“点石成金”即得其要。一般的说,适时适地因人有异而“导”甚妙。例如要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时需要“引”导语即属此类;当学生对知识有疑惑时需要“开”“启”答疑解难通用此法;当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思维出现断线时要“疏”,温故知新即为此理;当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无从下口时要“引”或“传”,引申触类是为妙法。由此可见,“导”的不同义项,当有不同用途;相反,不同的教情、学情就有了不同的“导”法。用“导”组词所形成的不同角色又有着不同的功效,例如“导演”是直观、形象、生动的“导”,惟妙惟肖,学生易于入境;“导游”是教者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步一景,学生饶有兴趣;“导航”是指引学生向前进,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为,学生学有所向……

第二、“导”要激趣引燃。就是“导”的内容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点起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熊熊烈火。引他们自主思考,引他们彼此争论,引他们合作探究……

第三、“导”要明辨是非,得出结论。即对每一个问题的争议,每一个知识的学习,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结论。即使是课上无法解决的有争议的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也要明确探究内容及形式,而且要尽快反馈研究结论。

以上三点的要旨是:“导”要讲方法、懂技巧,放得开,收得拢。 最后强调的是“导”要重方法规律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导”的原则

第一是是少而精的原则。一般地说,一节课若为45分钟,“导”不能超于四分之一的时间,即11分钟左右。

第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通过“导”,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动手多,即记的多,练的多;动口多,即讨论多,发言提问多等。

第三是缝合过渡性的原则。主要是知识的过渡缝合,如新旧知识的缝合过渡、由点及面的知识的缝合过渡、由零到整的知识的缝合过渡等,其次是环节的缝合过渡。

第四是传道解惑的原则。“导”之根本是回归与“通”,即通其道理、通晓方法。

第五是实效性的原则。即以学生学会、会学为“导”法的最佳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70fd4a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