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光中的《乡愁》

时间:2022-08-07 15:07: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评余光中的《乡愁》

作者:徐树忠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2

前段时间有幸教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篇诗作《乡愁》,这首诗人文气息非常浓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本来我觉得面对的一帮不识愁之味的学生,教读这篇文章会有一些难度,然而,事实上那股令人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越来越浓,好似一坛陈年老醋扑面而来,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笔者认为传统主题能产生如此效果应归功于余光中先生诗歌的浅易的特点,而《乡愁》又具体体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1.溶乡愁于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

古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从海涅的《在可爱的德国故乡》到莱蒙托夫的《祖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静夜思》,从40年代的《流亡三部曲》到上世纪70年代的《长城谣》,概括了多少游子眷恋故国亲人的感情啊!然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秉承传统主题的基础之上,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感,不露痕迹地融传统于现实,将个人悲欢、祖国之思、民族之恋融为一体,寄寓着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祖国之爱,概括了整整一个时代华夏子孙的共同感情。具有传统乡愁诗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无法具体可感的情绪,余光中先生在广远的时空中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人生不同的阶段里,这些是最能体现乡愁特殊内涵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如: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恩等等,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普遍的感受和产生共鸣的基础。

2.厚积薄发谱写一曲吐不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浓浓乡愁,既包容了无数的海外游子不尽的思乡之情,又概括了诗人独特而又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深刻体验。余光中先生是福建省永春县人,少年时候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重庆去读书求学。那时候,让他企盼,让他魂牵梦绕的只有那贴着一方邮票,盖着圆戳的母亲的来信。正如他在《梅雨笺》里所写: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一敲/扁扁的心情/留下了烙印。又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四韵》中所说: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余光中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父母迁居香港,后又去了台湾读书学习,1956年结婚,1958年去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adc9f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