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时间:2022-07-11 01:54:4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忠实地记录并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其中在言语对话交际的描写中,大量使用谚语这种语言形式。文章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谚语进行言语交际控制分析,凸现其文学语言口语化、交际化的特点,并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标签:谚语 语汇特点 言语交际控制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谚语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口语中的特殊语言形式,以简练生动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风格,传达深刻的寓意并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这种语言形式,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口语表达中,而且被众多典籍收集、考释,更多的还留存于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多以描写见长并通过生动、鲜明的语言对话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对话的使用中,语言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单位,而且是动态的言语。在特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总是用来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含义的,尤其是汉语这种基于中国综合式思维模式的语言。与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相比,汉语显得缺少句型构建的诸多语法规则。因此,就汉语而言,从语法角度总结出来的种种不足与缺点,实际上几乎都可以从语境中得到信息的补偿。语用学研究的维度恰恰涵括了语言的产出和理解方面的理论,涉及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话语含义等方面的实证研究[1],因此更能够合理解释言语过程中的话语生成机制。



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其故事情节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铺陈展开,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其典型特点是对谚语的大量应用。对这些语汇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涉及语义、语法因素,更多的是通过对言语交际过程的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展开的。本文正是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在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谚语使用的基础上,对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谚语的语汇学特征

汉语中的谚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现代谚语学家Neal Norrick将其表述为谚语一贯被描述为是自足的、精炼的、带有训导意义的传统表达方式和有固定的韵文的形式”[2]。温端政先生在《汉语语汇学》中将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在这两种对谚语性质的讨论中,谚语都被强调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谚语是具有表述性(带有训导意义)的语言单位。这也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因此,谚语可以被定义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即谚语具备知识性的语汇学特征。如人多推得倒泰山”“戏在人唱,事在人为”“有钢使在刀刃上等。从谚语的语义特点上看,其语义结构可以从两个层面考察:






(一)浅层义和深层义

浅层义,即谚语的字面意义,是从谚语构成的成分及其语法关系直接形成的判断;深层义,即谚语的实际意义,是从一定的语境中体现出来的真正的意义。这就存在浅层义和深层义的相符问题:一些谚语的浅层义正是其实际意义,子报仇,十年不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等。而有些谚语的实际意义则是通过派生的方式产生的,这种意义被称为派生义。如:



1老太太听了点头,复叹一口气,说道:蛾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死的我亦不去管他了,现在活活的要拿你大切大块,虽说皇上家的王法,该应如此,但是有一线可以救得你的地方,在我手里决计不来要你命的。《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



2信老担心的很对,一般干部就很难说了,有些干部,我也是亲眼看见的。徐义德支持潘信诚的看法。当然,十个指头有长短,不能说每一个干部都很好。(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一部四九)



派生的认知基础在于:对世界的经验使人们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直至边缘成员再发展到更为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发展过程。这样,人们对具体的、可以直接理解的事物的经验,为认识和理解更为复杂和抽象的事物提供了基础。借助浅显易懂、认知度高的表层表达方式通过联想、抽象、概括等方式产生深层义,使得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的形象语言中。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抽象的说理性信息可以通过这种浅显易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传递给言语交际的对方。



(二)衬托意义和中心意义

谚语在结构上,常常由两个并列的语节组成,前后两个语节在表义上往往有主辅之别。主义语节代表了整个谚语的中心意义,辅义语节则表示衬托意义。常辅义语节起比兴或映衬作用,以增加语义的形象色彩或突出中心意义。如:



3)刘勋苍急忙大声问道:现在这几年,树长高了,不是就够着了吗?引得老人和大家都笑起来了。蘑菇老人一面笑,一面逗趣地说:俗话说得好,树高不能撑着天,人老不能过百年。孙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勺子再大也盛不过小盆。(曲波《林海雪原》七)



4)宝玉是个迂阔呆公子的心性,自为是那四人承悦贾母之词,后至园中去看湘云病去,湘云因说他:你放心闹罢,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了。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去。《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三、谚语的言语交际控制分析

言语交际行为始终都受到目的意图的严密控制,无时无刻不对话语发挥着




强烈的制约作用。由于说话人的目的意图不同,必然导致言语交际的表现形式不同,这在交际过程中是统观全局的因素。而言语交际的唯一目标,即交际对象——人,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是交际目的意图实现的对象,因此,将上述两个重要因素结合分析话语生成和言语交际行为是将语言要素与语境有效融合的合理途径。



此外,在言語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目的意图和不同的交际对象都需要遵守不同的语用规则,只有在所有规则都得到确认的前提下(遵守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生成的特定语用含义)言语交际才能够展开。



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谚语,总是出现在口语对话中,针对言语交际中人们由于目的意图不同而语用表现不同的现象,可以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一)论证的语用规则

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要对某种观点或理论进行分析和推导,论证其观点和理论的准确性,进而实现使对方接受该观点或理论的目的。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其实就是口语交际的体现,口语中的论证常常只能是一次性的,因此,言语交际中的论证,为求简洁明确,通常引入借鉴类比准则,借鉴已知事理,即通过对已知事理的把握去感知理解未知的观点、道理或借鉴已有的感性体验去体察抽象的概念。谚语的使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好充当了这种借鉴类比的作用。根据谚语的语义特征,谚语的衬托意义可以起到引出说话人所要表示的真实含义的作用。过辅义语节的比兴作用,使听话人通过联想等作用对说话人即将陈述的观点有更明确的把握。如:



5薛万富:光靠成树一个人也不行,任他浑身是铁,能打得了多少钉子!汤师傅:那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孙谦《山村锣鼓》第二章)



6)他用火钳在灶孔里弄几下,火就熊熊地燃了起来。他放下火钳得意地对我说:你记住,火要空心,人要忠心。(巴金《我的几个先生》



例(5)中,主义语节一个好汉三个帮由代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知经验的辅义语节一个篱笆三个桩起兴,说话人汤师傅论证和强调了做事光靠一个人不行,需要众人的协助和帮忙这一道理。6将主义语节放在辅义语节之后,通过对如何让灶火燃烧的方法介绍引出人要忠心这一观点,向听话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褒扬的语用功能

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某人或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理性分析或感性情感倾向。这种感情倾向一般包括褒扬和贬斥两种。



说话人对交际对方的观点、立场与行为表现表达自己的赞同及支持,使对方




受到鼓励,这往往要求说话人对对方的赞许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要使对方更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认同或褒扬。理性分析越是充分,褒扬就越具有可信度,赞誉的程度就越高,这些都有助于对方更好地坚持和发扬,也达到了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对对方的肯定和褒扬进行理性分析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其材料主要来自相类似的事例,谚语的产生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知识性是谚语的基本特征,这种知识正是来源于对相似经验的总结,使用谚语将原先单一的主观评价转化成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评价,这样显然有助于增强立论的力度。如:



7a.“明亮哥,嫂子!沙官印这个铁打铜铸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死关头识真交,我忘不了你们两口子今天的恩情。(刘绍棠《地火》一一)



8a.韩千红:唷,一个人也不在!呀,是不是大坝又开口了!(他刚要扭身出门,坡上扶苗的人唱起来了,他停下了脚步)好啊,他们已经动起来了!情绪还满好呢!真金不怕火炼,酸枣峪就是酸枣峪!(孙谦《灾荒年月》



例(7a和(8a中的言语实践经验表明,以褒扬态度评价人或事物,就事论事并非没有力度,但如果能够从具有实践经验的角度罗列正面的相类事例,则更能拓展褒扬的宽广度。试比较:



7b.“明亮哥,嫂子!沙官印这个铁打铜铸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忘不了你们两口子今天的恩情。



8b.……好啊,他们已经动起来了!情绪还满好呢!酸枣峪就是酸枣峪!

例(7b和例(8b对谈论对象的评价也具有褒扬色彩,但是表达的态度比较平淡,与a组相比,缺乏肯定性和可信度,削弱了表现褒扬的诚恳度。



(三)贬斥的语用功能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针对对方的观点、态度、立场、行为,以明确的理智判断和情感倾向来表示否定和训斥,期待对方予以改变,并借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标。贬斥有自身的语用特点,不仅要涉及到交际过程中的情境因素,也要涉及到人境因素。在言语交际中要表达对对方的斥责时,可以直接用感情色彩较浓的话语,有时为了避免正面冲突,缓解与交际对方的矛盾,也可以运用礼貌原则和融情原则。这就需要将情境因素和人境因素相结合。



直接用感情色彩浓重的话语表示贬斥,体现了说话人强烈的斥责语用意图。因为贬斥不同于文字争论,可以长篇大论地条分缕析,话语贬斥在总体上篇幅较为简短,且句型构建也较为简短。谚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口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口语色彩,其措词的简洁也符合运用贬斥语意的语境。如:



9)尽管我糊涂,难道这一点也看不出来。老头子多少还顾点面子,那是




一个什么东西,狗眼看人低,难道我还不明白?(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五章)



10)旺儿回了凤姐,凤姐气的骂:癞狗扶不上墙的种子。你细细的说给他,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好事儿的。不过是借他一闹,大家没脸。若闹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息的。《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例(910)用了两则谚语形象地表现出对涉话人的强烈贬斥,通过比喻或比兴的手段借用谚语简洁明了地体现,使听话人或涉话人直接了解说话人对自己的情感态度,收到了良好的语用效果,这主要体现在情境因素中。



而在人境因素的影响下,说话人要体察听话人的感情,注意其说话的得体和礼貌,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礼貌原则,照顾到听话人的情绪,使听话人不会对自己的贬斥过于反感和抗拒,以致中断交际,无法达到说话人通过贬斥期待听话人改变的意图。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需注意自己的言语策略,常使用具有融情色彩的谚语,将自己的贬斥置于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境地进行表达,或者当贬斥的对象是自己时,可以使用谚语来表示反讽和自嘲,如:



11)智爷说:三哥,别把话说满了。老虎还有打盹时候呢!设若咱们走在树林,有个闷棍手抽后就是一棍,你敢准说,躲闪的开吗?《小五义》第九十九回)



12)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大不了管制起来,再不就蹲监狱,你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胡正《汾水长流》第十九章)



例(11)中,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是消极贬斥,即规劝式贬斥,这类贬斥将对对方的批评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听话人在心理上不会产生难以接受的感觉,谚语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满不在乎、没有提防的态度的贬斥,但是如果直接表达,会使听话人从感情上受到伤害,因此,这条谚语用在这样的语境中,起到了积极的语用作用。例(12)中,说话人使用谚语表示反讽和自嘲,语义上的贬斥在语境的作用下,表示的语用含义是习惯成自然,可以承受一切痛苦,也表现出说话人对情境的不满和斥责。



四、结语

语境对于谚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极大的制约功能,由于交际双方交际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在言語交际的作用方面便体现出不同的功能。文学作品中使用谚语,充分体现了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从而生成了不同语用特点的言语形式。本文通过对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谚语在语境中的分析,初步总结出谚语的三种语用功能,于这一语言现象还可以利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主控因素分析进行解释。



(本文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古今俗语专书研究”[SKYZD2006]的研究成果之一。曾在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太原,20077]上宣读,会后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释:

[1]见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Neal R.Norrick.How Proverbs Mean [M].New YorkMouton1985.

参考文献:

[1]谷晓恒.青海地方谚语的语用学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3.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罗圣豪.论汉语言语[J].四川大学学报,20031.

[6]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朱风云.谚语的语用修辞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6.

(刘嵚 太原 山西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030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903697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