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提升自我

时间:2023-11-03 04:58: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写作中提升自我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对写作尤其是教育写作,充满兴趣,而多年的写作锻炼,也让我自身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受“品味书香”热情相邀,今天,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古人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不过,如果在这个“亲”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份“敬”那么,“信其道”的效果,显然就会更好一些。当然,“敬”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写出一手算得上还不错的文章,显然也是让学生肃然起敬的“诱因”之一。这或许也是我热衷于写作的动机之一吧,因为,除了写作,我感觉,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能够让学生对我充满敬佩之情了。这算不算一种提升呢?提升了学生对我们敬佩之情,进而提升了他们对语文课特别是写作的热爱之情。当然,对我个人的提升,则远不止于此。

我所撰写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教育时评,这也就“迫使”自己必须多多关注教育新闻。这样的关注,对自己的授课,其实也是有益的补充。有人说,语文老师应当是一名杂家,如果只是盯着课本,那么,不仅视野过于狭隘,而且,即便是旁征博引,也往往都是些陈词滥调。相反,如果多多关注教育新闻,那么,自然就能收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功效,而且,这些教育新闻,几乎都与我们的学生息息相关,这也能够激发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这种提升,更体现在激发教师本人的思辨能力,至少是养成良好的思辨习惯。关注得多了,自然也就思考一些问题。这些事件为什么能够发生?其背景又是什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如果有,那应当如何规避?应对之策又有哪些?这样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有时,我们在揣摩一个文字的标题时,同样也需要我们深思而慎取。这方面,我说一个现象,大家不妨关注一下。眼下,各大网站几乎都开设了时评专栏。可能是希望自己的评论更具有一些力度吧,这些评论的标题,特别喜欢用“羞辱了谁”“情何以堪”“颜面扫地”“打了谁的耳光”等字眼,用得多了,不仅会让我们产生审美疲劳,更为荒唐的是,有时,一个版面中,竟然会出现好几篇“打了谁的耳光”。这只能说明,不是这个标题好,而是我们欠思考。本人的教育时评中,《全民学英语,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中学生阅读指南,不能“指难”《学闹,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杜甫很忙,我们不用紧张》《语数外PK,没有简单的赢家》等,个人感觉,题目的张力应该更强些。

热爱写作,也直接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喜欢那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当我们必须“言传”的时候,又该如何是好呢?或者是,当学生在写作中遇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时,身为老师,又该如何帮助他们突破呢?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当我们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才能更为真切。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多学习,多请教,多思考,多改进,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

除了写一些教育评论,我也常常参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话题讨论或者是编辑的“命题作文”。这方面,我很有主动性。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一些老师总是担心自己写不好而不敢动笔,这大可不必。因为,即便写得再糟糕,也只有编辑清楚,况且,那么多人稿,编辑看完之后,可能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自己的文字太烂而心怀忐忑呢?与这些老师相反,我表现得较为主动,不仅积极写稿,而且,还会积极向负责的编辑请教。当然,我们请教,也是有分寸的,那就是“如果还值得修改,那就请编辑指点一二”。这样,既能够得到编辑的关注,又不至于“恶意扰民”。正是有着这样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写的稿子,也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刊物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bbb0decc22bcd126ff0c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