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感受——公路的变化

时间:2022-05-03 12:3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革开放40年感受——公路的变化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跨越腾飞的40年。而我们70后这一代人都经历了祖国改革的过程,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我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爬山过坎,在改革开放的助推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1978年我正值读小学的年龄,记得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小孩,吃饱穿暖都成了奢侈,通常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平常都是老大穿了才轮到老二穿,或是城里亲戚救济。那时在农村,要想改变命运只有勤奋读书,上大学连想都不敢想,因为没钱交学费,只渴望考上中师或护校,端上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为父母减轻负担。当初的梦想实现了,如今我已在城里生活,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家乡的公路。

40年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养路工苦,一天能吃一斤土。”是对当时养路工人工作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公路状况。那时的公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既没有建设标准,更谈不上交通标志等附属设施的建设。

40年后,公路变宽了、变长了、美观了、安全了,公路周围还增加了不少绿化带。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我们不再为出行犯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去而发愁了。


改革开放前,村里只有一条土路连接到镇上,那时的农产品只有靠人背或扛。记得那时父亲为给我筹足上学的费用,通常天刚亮,肩上就扛着几十斤重的竹子到十几里外的集市去卖,傍晚时分才回到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致富,先修路”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小路小富,大路大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伴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水泥公路修到了村子里,公路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村民的钱袋子也慢慢地鼓了起来,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

80年代,我从重庆回荣昌铜鼓镇的一个乡村,荣昌到铜鼓镇没有直达车,只有从荣昌到吴家的车,在观胜下车还需步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每天只有2趟车,那时还没通高速,乘火车或大巴车回一趟家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如今,都通了高速公路,有了高铁,近200公里的路程,座高铁只需只要半天就可以抵达,自己开车也只需2个多小时,既不需要起早摸黑,更不用舟车劳顿。

2017年春节,我随爱人来到我大姐家,车刚出铜鼓镇不远,顿时傻眼了,四面八方面都是路,以前熟悉的那段公路找不到了,现在的水泥路不仅村村通,而且是家家通。以前的土坯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楼房,现在山上成片大面积种植花椒树、核桃树;以前主要靠牛马运输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昔日村民外出时乘坐的摩托车、小三轮和拖拉机,如今已被一辆辆美观舒适


的新型巴士所替代,农家的孩子也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乘车去上学了,日子堪比城里人。

时代总是在进步,如今我们国家又吹响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号角,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路子,迎接更光辉、更灿烂的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63244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