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 新北区泰山小学 万蓉 如果把学生比喻为一条鱼,那么兴趣环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学生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写作的信心和毅力就会增强。小学习作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兴趣效应,就能解决学生怕写习作,或习作写不好的问题。我们知道,习作兴趣不会在学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尤其在小学阶段,它需要教师去组织、调动和引导。以下我就习作教学中的兴趣效应谈一些自己在实践中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生活中开掘源泉,启迪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生活实践多了,感触多了,学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写。可是,众所周知,今天的小学生是家长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可谓少矣!没有经历,就谈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开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如在母亲节或“三、八妇女节时”,为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或献上一支康乃馨;在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给他们沏上一杯热腾腾的茶;利用节假日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我又与家长取得联系和配合,让家长鼓励和适当安排学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如:烧菜、煮饭、洗衣服、拖地板、整理房间等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丰富情感,为学生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而且有真情实感。 二、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培养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习作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览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为此,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五要”: 一要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叶圣陶的《稻草人》,福笛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春》《春天的故事》等等,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二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影视节目,如《西游记》、《少年包青天》、《舒特和贝塔》、《动物世界》、《东方儿童》,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 三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段,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成立办报小组,定期出版手抄报,展示风采,激发兴趣。 四要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作为语文科任,我利用课前的三至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向同学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最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天天如此,月月如此,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交流了感受,而且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当然,如果是班主任则还可利用班会、晨会进行读书活动的交流。 五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内课外读物中积累写作材料。入选语文课本内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我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每人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诵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得心应手。 三、从活动中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捉迷藏、跳皮筋、踢足球„„在玩耍中,让孩子们学会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著名作家孙梨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祖国壮丽的河山,奇特的风俗人情,观之不完,赏之不尽。教师要尽量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如节假日,组织学生去郊外春游、秋游、夏令营等,让学生观看波澜的大海,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攀登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红叶似火的香山;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赞美叶落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还可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种花栽草,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清扫街道卫生,为贫苦山区的小朋友奉献爱心——捐物捐款,替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筹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等。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既开拓了思维,又陶冶了情操,自然就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四、从习作中真情表达,实践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体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它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是巨大的,是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活动之一。为学生创造兴趣环境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酿造了不同的认识及感受。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创造宽松的习作环境,才会激发他们的真情表达,使他们言之有物。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要拓宽习作题目的范围。如果说为学生提供的习作题目远离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符合他们的表达愿望,他们便寻找不到习作的源头。为此,教师在拟定习作题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习作的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展题目范围,让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维碰撞。例如《-------,我想对你说》为学生创造了任意倾诉的自由,生活中最熟悉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面之交的警察叔叔、护士阿姨,经常见面但并不熟悉的卖菜的老伯、捡破烂的老奶奶等等,只要有话想说,谁都可以成为他倾诉的对象。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感情自然会得到更好的真实流露。其次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就是老师提出一个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自己想要写的,自己确定一个题目来写,也可以同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喜欢哪个就写哪个,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a92493b90d6c85ed3ac6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