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诗歌的知性色彩

时间:2022-04-07 17:0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 诗歌 象征 哲思 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其诗作蕴涵丰富,具有冷峻的特色。诗人的笔触伸向宇宙、人生、历史、自我、社会,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哲学思索,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而且深受徐志摩诗风的影响,注重自我感情的宣泄。他还善于借鉴法国象征派与英美现代派诗艺,并汲取了中国古诗的营养,创造了新的诗歌境界,形成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深邃的哲理

卞之琳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阅读其作品可看到哲理的天光,从而感悟到卞之琳诗作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卞诗的相对性哲理。比如《圆宝盒》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一种相对性哲理。诗中作者把“圆宝盒”比作“珍珠―宝石―星”,贯通了全诗,突出主题。也就是说,“圆宝盒”可以像“珍珠”那样小,但它能反映硕大的世界;也可以像“星”,远看像镶在天空的细小的“宝石”,但实际上有的“星”要比地球大好几倍、甚至千百倍,这就体现了相对性哲理。象征主义诗歌强调借助具象表现抽象,通过有限表现无限,在一刹那表现永恒,因此诗人幻想获得“圆宝盒”也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创造力。用圆宝盒作为象征意象,表达相对性哲理,体现智慧之美。诗人幻想用晶莹色泽的“圆宝盒”表现丰富复杂的大千世界。诗中还说:“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吞食。”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创造力。当你带着“圆宝盒”,在“蓝天的怀里”,待到象征、情感和意象结合的“桥”出现的一刹那,就显示出真理的光辉。

《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两句,画面美与哲理性相交融,蕴含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的相对关联关系的哲学性思考。“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人、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性。整个诗作在时空转换中产生智性化和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再如《倦》这首诗,“忙碌的蚂蚁上树/蜗牛寂寞地僵死在槛上/看厌了,看厌了/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可怜虫亦可以休矣/华梦的开始吗?烟蒂头/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这首诗呈现了自然生命世界的忙碌与寂寞、知与不知,同时也是诗人寂寞与茫然情绪的表露。运用意象的排列组合,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对生与死、忙碌与闲适、知与不知等相对性的哲学考。

卞诗也蕴含“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人性与天道和谐一致。《断章》描写了一幅美丽迷人的风光图,由桥写到桥上的观景之人,再到“装饰了你的窗子”的那一轮“明月”。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应是心醉神迷的,由景及人,所以才有夜晚充满无限遐想的月光曲,这是心与物的交融,是卞之琳隐幽的精神领域外化的表现,这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再现。 二深沉的历史意识

追忆历史,思索现实。卞之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他把触角伸向广阔的历史空间,力图从古今历史文化现象发展变化的轨迹中透视某些难以言说的规律或是极为复杂的关系,体现一种历史沧桑之感,抒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对现实的慨叹。《尺八》就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蕴的诗,写于1935年。诗中的“尺八”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又称“萧管”,产于印度,


大概在隋唐间传入中国,唐时定制为一尺八寸,故名“尺八”当时是汉民族一种常见的乐器,宋以后失传,大约在七八世纪前后流到日本,现在仍十分流行。卞之琳诗中的一枝小小的尺八,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命运的流转兴衰。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略,因事客居在日本的卞之琳于一个夜里,听到了“尺八”的曲调,曲调中似乎蕴藏了唐音遗韵,诗人感悟到这小小的尺八像一把钥匙,为自己开启了一个遥遥思念的故乡;同时“尺八”又仿佛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引起诗人对人类文化变迁和民族盛衰的深深思索。于是,作者便构思创作了《尺八》这样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象征意蕴的抒情诗。“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这两句诗隐含了对海西客在日本现代都市的霓虹灯间的寻觅,寻觅失传已久的民族文化。诗人作为汉唐后裔,在日本东京看到失传已久的祖国文化,唐朝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烟云,感悟到祖国当时的衰落。古往今来,历史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如归去”意蕴深刻,既是慨叹祖国的过去,又是悲叹现实,表现了他深沉的历史追忆及对现实的沉思。诗人为祖国的落后与民族文化的流传失落感到悲哀,同时也为国人对于落后与危机的麻木感到悲哀。诗歌以“海西客想带回去失去的悲哀吗”作结,以反问来启发人们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文明,振兴现实的祖国,从而使祖国摆脱落后与危机。

30年代的现实环境造就了卞之琳的诗歌。卞之琳的诗包含着对历史及现实深沉的思考,如《地方武装的新战士》《一位政治部主任》《放哨的儿童》,等等,都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关注。卞之琳深受徐志摩诗风的影响,注重自我感情的倾泻,注重表现“内心的真实”。卞之琳的诗歌是敏锐的“现代感应性”、内敛精致的诗生命与民族深挚情感相融的产物。 三荒原意识的传达及对现实的超越 四意象运用中的智慧

首先,卞之琳善于运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如雨、雪、流水、月夜、镜子、窗等,用以表达现代人的感悟与思索。“水”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使用渊源可追溯至《诗经》中的《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意象在卞诗中出现很多次,如在《雨同我》《水成岩》《无题》《白螺壳》《鱼化石》等诗中,水意象的使用承袭了古典诗词的韵味,表现出诗人的幽微心绪与婉曲情致。《雨同我》中的雨,可理解为人生的忧愁,且这雨还要落在现代的玻璃杯里;《白螺壳》中有“一壶烟雨”,这些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恰似现代社会重压下的人们的无奈与惆怅,这一意象无疑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其次,在平凡的事物中藏匿奇特的思考,这类意象来自凡俗普通物事。《路过居》的小茶馆,《一个闲人》中闲人磨着的两颗小核桃等意象本来平淡无奇,但是诗人却赋予它们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思考,从而显现出诗的奇崛特色。最后,自然科学意象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卞诗浓厚的知性色彩,包括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的意象。如物理概念的运用,《候鸟问题》中的“无线电”“音波”嵌在诗行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对远人遥遥不尽的思念;《航海》中诗人以“一夜”这一时间意象表达“多思者”某种莫名的无奈、失落和惆怅。来自地质学的意象,《水成岩》中诗人通过水成岩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痛惜和奇异赞叹;《鱼化石》中借助“鱼化石”这一意象表达了真爱的至死不渝。《泪》中圆的切线来自于数学《雪》“过饱和溶液”“结晶”“沉淀”是化学词汇„„这充分表明了诗人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实体和现象进行了冷静的思索和智性的观察。

五内蕴深刻的生命学问及对永恒真爱的诠释

“文化之发展即是生命之清澈与理性之表现。然则生命学问之消极面与积极面之深入展示固是人类之大事,焉可以浅躁轻浮之心动则视之为无谓之玄谈而忽之乎„„生命之学问,总赖真生命与真性情以契接。卞之琳的诗包含着对现实的思考,用他自身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诠释了真生命与真性情,于平淡中见浓烈。如《鱼化石》表现了真爱存在的方式将会存在的时间――亿万斯年还不止,鱼化成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表达


了老庄“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也是“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卞之琳用诗歌把他内心的单恋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情感之真之深。即使经历亿万斯年,即使化为灰烬,这种真爱也毫不褪色。

卞之琳的诗歌语言虽然平淡,但却蕴涵了诗人缠绵不尽的爱恋情怀。《断章》写于193510月,长诗中节选的片段独立成诗。写作此诗时卞之琳正苦苦思恋着张充和。1933年夏,卞之琳毕业北京大学英文系,同年秋,与来北大中文系读书的张充和相识相恋,此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不写情诗的创作习惯。《断章》应该被认为是一首精巧玲珑的爱情诗,意境朦胧迷离、感情深挚浓烈。“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你”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他心中的“你”是一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眼中、意中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由此可知卞之琳当时的痴情;“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以联想到张充和的热情大方,张充和已成为卞之琳日思夜梦的意中人,似乎又是“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结合卞之琳的身世可知卞的单恋之情浓烈,朝思暮想夜梦。

香港的张曼仪女士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计,却特别在意地记录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是:如1933年的初识;如193610月,卞之琳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1937年,3月到5月间作《无题》5首”“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前两年所编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未果,后收入《十年诗草》。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其时距初识已经10年。1980年访美,再次探访张充和。

结合资料和其诗歌,可知卞之琳的诗歌和对张充和60年至死不渝的爱将会与日月同辉。 卞之琳用毕生的时间去爱,因爱而成就诗歌,因爱和诗歌成就了他伟大的人生。卞之琳的生命将永存于承载着真情且具有知性的卞氏诗歌之中。

卞之琳的诗既内蕴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之美,又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之精巧。他在诗的王国里雕玉镂金,营造奇特的外在形式表现智性的内在意蕴,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对人生哲学的思索。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林杰:《都市环境中的20世纪30年代诗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序,豆瓣网: [4] 乔力:“新的智慧诗”――说卞之琳诗及他的〈车站〉《名作欣赏》2006年第15期。

作者简介:田素芹,女,1965―,河北阜宁人,天津师大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0a2fd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