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虫的植物观课随笔 这次我执教的《吃虫的植物》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突出生本实验的教学理论“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坚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的原则,把课文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去感悟提高。根据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突出“以学定教”。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一步又一步、一次又一次的内化,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地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只有这样,预设才是生动的,实施的教学将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根据前面几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将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一是在导入阶段出示两种吃虫植物的名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观察来介绍这两种植物,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是如何将这两种植物的样子和捕虫过程写具体的。二是在学生交流这两种植物吃虫过程时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着两种植物介绍自己,而不是以讲解员的身份来介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亲切、自然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利用和创新。文本的利用和创新。从教学效果看,由于注重了预设过程的“以学定教”,因此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而且有不少创造性的火花爆发。 2、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模拟角色介绍,一位学生上台介绍猪笼草时,只介绍了它的捕虫过程,而没有介绍它的样子,于是,我又适时引导学生评价:“他有没有介绍清楚、具体?”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我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再来介绍猪笼草的样子,学生很快便清楚地介绍了出来。这时,我本来根据自己的预设,应该进入到扩展阅读的环节,可是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师,猪笼草的细毛上的蜜汁是从哪来的?茅膏草的柔毛上为什么会有黏液呢?”我觉得这个孩子很善于动脑筋,提出的问题恰好是需要孩子在课外阅读有关的书籍才能解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133bcb45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