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分析 摘要:针对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在明确其影响因素、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抑郁症的有效改善方式,使中学生保持在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下,为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抑郁症;心理特点 抑郁症为心理障碍性疾病,指的是个体持续处于心情低落、思维缓慢以及行为减少的状态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变化、升学压力等影响下,学生比较易于出现抑郁症状。如果未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与积极引导,则会致使学生的压力增加,出现悲观、焦躁的心理状态,甚至是自杀。文章将结合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一、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 (一)中学生抑郁症的案例 某学生男性,17岁,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均缺乏兴趣,随意性较强。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对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多应付了事。学习期间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且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自身生活缺乏规律,也鲜少参与学校或者班级所组织的各类活动,且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学生自身缺乏关系较好的同学、朋友,多独自来往,且时常一个人坐在教室中发呆,思想偏激。遇到问题易于深陷其中,思维状态较差。 (二)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多具有不愿讲话,性格封闭;自信受挫,胡思乱想等心理特点,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1.不愿讲话,性格封闭 某学生女性,16岁,不愿意与同学、教师讲话,课堂鲜少发言。学校中未见好友,且沉默寡言,时常独自出入班级与学校。 由于家庭原因、学生自身原因等,致使中学生形成内向的性格,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将自己封闭起来,遇到问题难以自主解决,也不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长时间将问题积累在自己心中,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自信受挫,胡思乱想 某学生男性,17岁,由于考试多次成绩垫底,而形成厌学的情绪。个人学习积极性较差,且存在自我讽刺、自我轻视的心理状态。性格相对比较偏激,易怒。 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受到一定的讽刺、嘲笑,则易于逐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当前很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在片面根据学生成绩对学生实施定位的方式下,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班级中直接批评学生,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长时间不良的情绪影响下,学生自信心受挫,比较愿意胡思乱想,更加封闭自己。 二、中学生抑郁症的心理疏导方式 针对于中学生抑郁症问题,需要在明确其影响因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心路疏导,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 (一)正视抑郁,敞开心扉 中学生抑郁症的形成,与其生活、学习的环境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视抑郁,为其讲解抑郁症的心理特点,自主排解的方式等等,挖掘学生更多的优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彰显学生的特长及价值。在细致入微的关心与帮助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进而打开心结,向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楚及抑郁之事。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明确抑郁症的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等,介绍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为学生推送一些健康的文章、公账号等等。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交流,與学生家长沟通,使学生能够清晰当前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且积极参与到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类型、明星特点等等,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共同话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将互联网技术、电话等融入其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或者电话等方式与教师交流,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和交流保持联系。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帮助下,使学生能够消除其负性情绪。 (二)融入集体,悦纳自己 学生时代下,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身心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抑郁症学生多具有自我评价较低的问题,未能够融入到集体中,无法发现自身的优点,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书画比赛、歌唱比赛集体活动中。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些班级内的学习帮扶活动,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制定一定的帮扶学习制度等,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还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才艺展示活动,比如才艺展示、阅读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给予班级中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更多鼓励和赞扬,使其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 三、结语 中学生抑郁症需要在明确其心理特点基础上,为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多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适当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拓展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消除其负性情绪,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J].朱政仁,罗俊梅,喻露杨.当代医学.2016(12). [2]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张晓鹏.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05). [3]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体会[J].李莉.中国实用医药.2010(1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5fac3e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