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 阿房宫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评课 黄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可以用简约不简单,亲切不亲为来形容,个人挺喜欢这种风格,不拖沓不冗杂。整节课帮助学生梳理了文段内容,同时用“读”来让学生感受“赋”的铺陈特质。教学重点突出,且条理清晰,属于“照着讲”的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预习。探讨学习文言文怎样预习,提出“读”和关注“注释”的重要性,以及建立“问题意识”; 二、问题。与同学一起研究预习之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提出了“檐牙高啄”的各自翻译,有学生提出了“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的理解,引出“气候”这个词的文言意义; 三、缩写。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在一段教者缩写的短文中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四、读。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感受“赋”体文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学生试读,圈划重点虚词; 五、体物写志。分析四个“后人”指向,引领学生理解杜牧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主旨; 六、改写。引导学生学习文章语言风格,再次深刻理解“铺陈”; 七、提炼。课堂最后以“奢”、“亡”、“鉴”高度概括文本。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没错,一堂课40分钟,导入、高潮、结尾就好比文章的开头、正文、结尾。写文章很多追求凤头豹尾,首尾呼应。黄老师的课堂做到了首尾呼应。课堂伊始,黄老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是“预习”的方法。教学生如何利用“注释”及上下文和“诵读”来理解文言文。这其实也是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了解学情。一个班级,几位学生,对一篇课文甚至一句话的理解都是时时在改变的。及时掌握学情并作出教学设计的改变是对一位老师很大的考验。 这个班级学生自学基础比较不乐观,连“檐牙高啄”这样的问题都提出来,同时学生的文本宏观感知能力不强,在老师引导下有了进步。在课堂最后黄师提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还存在问题,这就直接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了学生明确的指点。由“怎样预习”到“还需复习”,前后照应,学生能够得到自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师生平等对话在本次课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黄师的缩写、改写、提炼,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成一小点就是黄师从多角度出发,利用关键字词来分析文本。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自身提前进行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意义,产生深入把握和个性化阅读,才能在课堂中与学生自由对话。否则就会被文本所束缚,被教参所束缚。黄师有他的自我解读,表现在缩写和改写上,同时并没有把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的模式放在一些长、难的文章中,或许适合,但在这篇古文中,显得有些鸡肋。原因我认为在于黄师所给出的缩写内容已经很明显给了提示,就算不读文章,大致了解杜牧要表达的意思,就能得出其气势雄伟,规模重大,财宝奢侈等等,因为“势”、“制”等关键词已经给了答案。导致学生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我以为更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缩写,能够培养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在这一环节后,黄师又要求学生找出相对应描写此现象的句子,我注意到学生完成的结果不容乐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前预习的不到位,但也在于老师进入课堂的步子迈得太大。高一的学生还略显稚嫩,从对“气候”一词的分析来看,该班学生语文素养不是很强。要求这样的学生快速找全答案,是比较难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找相对应的句子意义不是很大,是浪费时间的设计。 文言文,在于读。读出韵味,读出精髓。黄老师这节课的诵读集中在后半节课,形式多样,有范读、生读、对比读、集体读等,层层递进,不断升华。有两点特别值得一提:一是敢于范读,二是紧扣文本和文体特点指导诵读。黄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看得出他全身心融入文本,在用自己的情感来阐释“赋”的铺陈特点,且效果明显。在分析虚词来总结诵读技巧时,黄师过于心急,忽略了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去感受“也”、“焉”等词的韵味。 除了以上,黄师的教学理念中的“问题意识”值得学习与借鉴。他要求学生细细琢磨,不能“有些”“好像”,要确切,同时挖掘文中不清楚的地方做记号。这是一个阅读的好习惯,也是利于课堂进展的好前提。他的教学手段不花哨,简单明了,使得教学目标达成得干脆简洁。也不故作高深,这也就好比写文章时的“真情实感”,毫不矫揉造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9ac8da763231126fdb1123.html